由提出“印太战略”,到代替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安倍近十年八载,花了很多心力让日本活跃于国际舞台,除了展示能力,亦希望美国更倚重日本,而非单纯视日本为“小弟”,岸田文雄政府积极配合北约插足亚太,反映同一思路。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真正阻力是美国,为了让华府放心,日本政府将更积极充当美国在亚太区的“制华代理”,有没有安倍,分别其实不大。

安倍晋三跟岸信介及外叔公佐藤荣作皆当过首相,“一家三宰相”。当年岸信介上台,标志日本战后新兴右翼势力冒起;佐藤荣作则以亲美亲台反华见称,至于安倍,明显亦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和立场。安倍遇袭身亡,各国纷表慰问,中国驻日大使馆亦表示哀悼,但安倍卸任后对华态度愈来愈不友好,北京当然亦看在眼里。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虽迭有现任或卸任首相遇刺事件,但大多发生在二战之前。安倍外祖父岸信介曾被视为甲级战犯,后获美国放过,之后更当上首相。1960年,岸信介与美国修订美日安保条约,触发左翼“安保斗争”,岸信介同年7月曾被右翼分子刺伤,不过对战后日本而言,同年10月发生的左派众议员浅沼稻次郎电视辩论遇刺身亡案,社会烙印更深。当年浅沼遭右翼少年刺杀的画面,在电视反复播出,行刺一刻的照片,更成为世界新闻史经典。此次安倍遭枪杀,可说是浅沼遇害后,最震撼日本的同类事件,考虑到安倍的政坛地位,说这是日本战后最重大的政治行刺案亦不为过。

安倍两度拜相,更创下连续在任近8年的纪录,虽然他在2020年因健康问题辞职,但仍是执政自民党最大派系领袖,不时就国是、外交发表意见,对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及其政府有很大影响力,无人敢忽视他的“建言”。岸田曾形容其经济宏图为“新资本主义”,但更多人觉得那不过是“安倍经济学”的延续。全球通胀恶化,发达经济体纷纷加息,唯独日本坚持“放水”印钞,日圆大幅贬值,安倍则支持继续奉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昨天安倍遇刺,日圆即时弹升,市场揣测日本货币政策或有变,正正折射安倍的实际影响力。

日本政治总保守化,2012年安倍上台是分水岭。在此之前,保守阵营之内,仍有政党轮替执政;安倍再拜相,标志日本回到自民党独大时代,在野党不成气候。当年浅沼稻次郎遇刺身亡,原本松散的左翼阵营顿时失去重心,逐步弱化分崩。此一时彼一时,以现时日本的政治生态,安倍之死相信不会影响自民党称霸大局,右翼更可能趁机设法扩大影响力。

过去20多年,日本政治总保守化,传统左派政党消亡,日共不成气候,右翼持续膨胀,安倍和另一在位较长的首相小泉纯一郎,皆曾在任内到靖国神社参拜。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反对所谓“自虐史观”,希望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名正言顺拥有军队,不再受和平宪法束缚。安倍上台后,致力扩张自卫队角色与实力,对修宪更是念兹在兹,只是无法如愿;为了振兴日本经济,安倍不能跟北京闹得太僵,右翼主张相对收敛,惟卸任后安倍再无包袱,右翼本色亦全面回归。

安倍治下,右翼思想已融入日本政治主流,就算安倍不在,自民党仍会致力推动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联美制华,右翼势力更可能利用安倍之死,争取人心,扩大影响力。

中美斗争白热化,日本作为美国盟友,一边力撑华府, 一边谋求自身最大利益。岸田政府行事要考虑民情及外交后果,安倍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以“个人身分”设议题、发信号、试水温、引讨论,将不方便由政府出面谈的事说出来,例如发表“台湾有事”三段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等于是美日同盟的事”,操作台湾牌;俄乌战争爆发后,安倍更率先站出来,鼓吹日本有必要讨论与美国“核(武)共用”。虽然岸田文雄强调“现阶段”不会考虑,并坚持“无核三原则”,但没有为政党讨论关上大门。现在这种政治“分工”虽已成为绝响,但由安倍奠下的右翼政治及外交路线,已经深深扎根,不会因为安倍去世而大变,相信北京对此亦很清楚。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震撼国际社会。这是日本62年来最严重政治行刺案件,当地传媒报道,行凶枪手因不满安倍而动杀机。安倍是日本在任最长首相,虽于2020年因健康理由辞职,但对现任政府仍有很大影响力,非一般过气政客可比。安倍主张修宪扩军,令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卸任后再无政府官职包袱,其右翼亲美反华本色更是表露无遗,“美日共享核武”、“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等论调,引起极大迴响与争议。

战后最震撼政治行刺 日本民心变化要留意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正常化”须美国放心 岸田制华萧规曹随

日本警方初步透露,行凶枪手不满安倍,但与安倍的政治信念无关。安倍经济学,某程度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变种”,大企业得益、中小企艰难,社会贫富悬殊恶化,行凶者有可能因为经济而非政治原因动杀机,但右翼相信不会轻易放弃这机会,突出安倍“精神领袖”地位,利用日本民众对罕有枪击暴力的不满,争取他们同情以至认同右翼的“正常国家”主张。以往民调一直显示,日本人对修改和平宪法有保留,这亦是安倍修宪无果主因。日本民众对修宪的态度,会否出现转折变化,比起稍后的参议院选举结果,也许更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