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美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形势而言,5,500亿美元打前锋、总共1.2兆美元的基础建设法案,从通过到落实,终究必须争取各州州长的配合与执行。换言之,法案通过与预算执行,本质上就是政党政治的竞争。拜登总统的基建投资与就业法案,远水未必救得了近火。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全面执政”的微弱优势,2020年因为总统险胜所掩盖的路线争议,都借着2021年歹戏拖棚的党内斗争,而浮出台面。因为基础建设法案引发的党争,未来的结果如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其次,师承哈佛大学教授华伦参议员的波士顿市长吴弭,接棒举起“绿色新政”大纛,在纽泽西州长惨胜、维吉尼亚州长败选的当下,无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吴弭的市长选举政见包括:全市的校车改为电动车、第一任内做到碳足迹零净值、2030年全市100%再生能源、2040年全市碳中和;以及减少警员执勤的权力,乃至于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

而由于支持者的人口结构,尤其是来自传统票仓的年轻/高学历/少数族裔,注重社会福利、甚至提出征税主张,社会人士的从政,将加速党内领导阶层的新陈代谢。这股政治浪潮,将会直接冲击到美国,从东岸到西岸的大都会城市选举、部分州长和州议会的选举、特别是每两年就全面改选的众议员选举,以及将近三分之一的参议员。民主共和两党的总统,这两年不分党派,防疫不力。

受伤最重的民主党都会地区选民,如果没有投向共和党的怀抱,势必将更重视医疗体系改革、发放社会福利、以及开拓富人税源,以支应自己所需要的种种一切。而其中,将选票投给“阶级正确”的民主党政治人物,当是最快速的途径。

过去将近半年,美国参众两院争议不休的两大预算法案:1.2兆美元的“基建”预算案,以及3.5兆美元“社会安全”预算案。对于两大预算案,基于2022年11月期中选举的政治算计,从预算总额高低、科目增减、额度分配、乃至于优先顺序,一次又一次的挑动两党参众议员的政治神经。

从“美国政治的历史沿革”观之,希望延袭90多年前民主党名留青史,小罗斯福总统“新政”(New Deal),拜登总统的政治企图是,“复制贴上,有政府,会做事”,用所谓的“大政府”作为,重振美国经济。由于美国联邦主义的宪政理念,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联邦政府已经将落实“硬体基建”的权力与预算,下放给各州政府。然而,在疫情、纾困、起伏不定的就业状况的夹击之下,今年以来,全美各地工会的罢工频仍,诚属特殊的景象。今日,这个规模庞大的“硬基建”长期计划,固然可以提振大家的信心,但却难以立竿见影,在2022年11月期中选举前,恐怕不易让人民看到有感的综合效益。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始作俑者,做为导火线的疫情,固然是拜登总统2020年胜选的原因之一,却也成为入秋以来,防疫不力,难以承受之重。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民主党自从2016年希拉莉和桑德斯党内初选之后,2018年与2020年众议院的两次全面改选,“资本主义是疾病,社会主义是解方”的理念,已然成为民主党的世代交替和选举路线分歧的根源。

而因为选区/选民考量、2022年有没有改选的压力、或甚至是有没有违背从政理念与政党利益,结果就是,一方面,有部分共和党众议员支持民主党的“基建案”,而另一方面,民主党则有不分族群、近百位众议员,强力要求先通过重建社会安全网的3.5兆预算,否则一旦基建案过关,将会成为通膨来袭的“弃单”。

“由小见大”,这些政见不但遥遥呼应11月中旬结束的COP26,全球气候变迁大会签订的“格拉斯哥协定”,也是过去两次总统大选,民主党参选人希拉蕊和拜登“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以及桑德斯和华伦“进步左派”(the progressive left),两种路线之争的根本原因。

工商时报社论

11月2日,新当选的波士顿市长吴弭,正式标志政经形势的风向转变下,民主党的路线之争。首先,“政治正确,阶级正确,绿字当头”,成为政治人物的新标章。波士顿市长吴弭,兼具少数族裔、高学历、都会区、年轻(不到40岁)、女性、以及社会主义倾向的竞选政见。相较于拜登总统和高龄超过80岁、史上第一位女性的众议院议长裴洛西,平均80岁,白人、高龄、职业政治菁英的民主党“建制派”,将会快速的淡出历史舞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11月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号称二战后、规模最宏伟、高达1.2兆美元的基础建设法案。而所谓的“建设更好未来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的基础建设投资与就业法案,将用于高速公路与桥梁修缮(1,100亿)、铁路(660亿)、能源电网和网络宽频(各550亿)、饮用水管更新设施(550亿)、大众运输系统(390亿)、空港/海港(合计420亿)、电动车充电站与电动巴士(各75亿),以及其他要逐年分次编列6,500亿的交通建设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