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更需要意识到的是,藏在香港修例风波后面,还有台湾问题,关乎“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能否在台湾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因此,如何全面改革香港治理体系,如何给“一国两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如何让香港变得更好而不是沉沦下去,才是这个时代香港治理的核心议题。

民主选举本就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所谓民意如流水,选举结果在绝大多数时候难以预测。更重要的是,选举结果,或者说“民意”,可能并非完全理性,甚至会被刻意的政治操弄或情绪所左右,对于局势发展也不一定做出正向的票面“回馈”,有时又会反应过大。但也需要坦率承认,在选票政治的环境中,这就是民意的正常表达,其所传递的信号需要当局去读解。对于本次香港区议会选举,北京其实不妨坦然面对民主选举所难以避免的现实,客观理性地看待选举结果和选民的不满,将其当作“一国两制”下的一种正常选举现象,尤其是当结果不利的时候,更应该被视为一种有益的“回馈”和自我检讨的契机。

香港回归后的二十二年,大陆宣传部门、中央涉港机构粉饰太平,让中央觉得香港“都挺好”,使得香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终致无法收场;修例风波至今,宣传部门又在内部宣传上掩盖民意,央视《新闻联播》上出现的画面绝大部份是“爱国爱港民众”谴责暴力行为,好像大部份港人都支持港府、支持建制派;对于200万人上街的报道,陆媒仍然用“一小撮人”来形容,更将风波的起因几乎全部归结到“外部势力”上;一点点民意变化都“如获至宝”,结果又误导了大陆民意、高层判断,使得问题没有得到真正反思。

修例风波已把香港存在多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建制派的溃败正是许多港人对港府不满情绪的投射,仅仅粉饰建制派的选举结果,而不深思和化解过去多年的深层次矛盾,怕是无济于事,亦难以服众。更何况,在香港媒体环境如此多元开放的城市,资讯的传播非常便捷,一家媒体如此避重就轻,甚至公开地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恐只会削弱在香港的公信力。特別是《大公报》这种亲北京的香港媒体,往往被港人视为“中国官媒”,许多港人会从其报道中解读北京的态度,试想如此做法,会让港人如何看待北京?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面对大败,建制派、港府,特別是中央政府,都需要反思。有评论用“变天”来形容此次香港区议会选举,这一形容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建制派的确遭遇大败;说“不对”,是因为“一国两制”这个“天”并没有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中央政府与大陆媒体的尴尬,恰恰是香港民主和法治价值的体现,或者说“一国两制”的“两制”特色。

可事实上,主流民意即使有所转向,也仅仅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暴力行为的担忧并不足以明显扭转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以及迁怒于建制派的情绪。的确有一些“沉默的大多数”站了出来,但主要群体是年轻人以及很少出来投票的白领阶层,这两大人群大多把票投给了泛民阵营。

北京需要客观看待此次选举结果,不要被看似不利于己的局面打乱节奏或扰乱对香港问题的认识。制度自信不应该只是口号,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应该是中央坚定不移的态度。同时,修例风波和区议会选举就像两个信号,北京要从过去“天下无事”的幻象中猛醒,找到偶然结果发生的必然原因,看到香港社会弥漫的不满情绪,检视既往治港工作存在的疏漏,积极回应香港社会关切,督促并监督港府启动结构性改革,包括治理体系和官员治理能力,彻底搞清楚香港究竟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并做好内外沟通解释,化解陆港对峙情绪,避免陆港民间敌意与不互信任的螺旋交替上升。

报道所言虽然都是事实,但只是局部事实,而且对于建制派遭遇堪称雪崩式的大溃败这一更为重大的事实选择性失明。此次区议会选举投票率高达71.2%,总投票人数逾294万,不论整体投票率还是总投票人数,均创香港回归以来历次选举新高。建制派虽然“总体获123.5万票,增幅55.5%”,但并不能遮盖泛民得票总数及增幅都远超建制派的事实。更別提建制派只得59个议席,对比泛民的385个议席,以及上届选举建制派曾拿下292个议席,无论对比哪项资料,都属于天壤之別的差距。

此次区议会选举结果出乎中央和港府、建制派的意料,证明他们事前对选举形势出现严重误判。回顾近六个月的修例风波,历次游行人数不断破纪录,6月16日民阵发起的游行便宣称有多达200万人参加,为香港历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是在进入11月之后,尤其经过激进示威者占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后,香港社会的民意似乎有所转向,有较之前多的市民站出来回击示威者暴力的行径及干扰社会秩序的做法。

区议会选举结果公布当天,大陆媒体除了《环球时报》发表一篇社评鼓励建制派“不要灰心”之外,其他媒体均默契的假装出“天下无事”的样子。在官方评论“缺位”的情况下,各种小道评论就有了发酵、传播空间,甚至有大陆网民称,“正是因为香港建制派‘平暴’不力导致民意转向”,令人啼笑皆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判”?这一方面既体现了中央、港府仍然对于香港社会主流民意不了解、不清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大陆媒体、中央涉港机构过去二十二年来“粉饰太平”的结果。风波已经到来,他们还抱着幻想,以为香港基本盘没变,仍然认为“建制派常年在基层和社区深耕细作,不仅早已与选民建立了感情基础,而且以民生牌为主,具有政治资源和经验优势,在解决各种社区问题时,效率比泛民高”,所以在区议会这种“以咨询和服务为主而不是那么热血的政治场所”,“建制派具有先天优势”。这种错误的认识又被传达给中央和大陆的民众,结果就是自欺欺人,满盘皆输。

这种变化通过视频、文章报道的形式在大陆网络上流传,以至于中央、港府、建制派,乃至很多大陆网民,一度以为香港社会民意发生了转移,香港人已经“受够了”。因此在区议会选举前,大陆媒体普遍将此次区议会选举包装成一次“反暴力”公投,央视发评论称“这是一个以票止暴、挽救香港不容错过的机会”,号召香港“沉默的大多数”必须反击;《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众多香港明星呼吁停止暴力,重建“大家认识的香港”;《环球时报》在Twitter声言“你是要一个和平和繁荣的香港,还是暴力野蛮的香港”;甚至连《北京日报》也发出评论“期待更多香港市民看清真相,坚持以选票和更多行动守护家园”。

作者:杨语涛

脓疮不揭破,症结永远在,更何况粉饰太平者的行列中总有人重复犯上偏听则蔽的错误。香港《大公报》上周二(11月26日)在报道区议会选举结果时表示,“建制派坚持反暴,得票增55%”。该报道称,建制派在持续暴乱及泛暴派的抹黑、攻击下,最终获得59席。坚持反暴力的建制派总体获123.5万票,较2015年增加逾44.1万票,增幅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