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对华态度,已由上世纪后期的“战略接触”、21世纪初的“战略竞争”,演变成刻下的“敌意打压”,澳洲前总理陆克文近日撰文,对中美两大经济体出现“根本性的脱钩风险”深以为忧。中美对立日益尖锐,香港作为东西方桥梁的传统角色,将迎来百年最大考验,香港应当尽量避免卷入这场斗争漩涡;试图将香港问题推上G20峰会日程,对香港是福是祸,必须认真思考。
香港问题国际化 是福是祸须想清
今次事件性质,跟美国打压华为颇有相似处,美国前官员指出,就像打击华为、剑指中国高科技产业一样,今次事件华府的策略,也是“以点击面”。美方搬出一些过去鲜有使用的政策工具,打击个别中资银行,借以向中国整个金融业施压,然而华府这一做法其实相当危险。全球金融系统紧扣相连,2008年金融海啸经验说明,一间大型金融机构出事,随时引发意想不到的骨牌效应,危及全球。中国很多大型银行的规模,若在美国已属于“大到不能倒”之列,倘若华府以为玩火无妨,贸然出招封杀个别中资银行,有可能打开潘朵拉盒子,引发全球银行体系震荡,随时害人终害己。
今次风波与两年前华府一宗民事行动有关。当时美国司法部指控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违反美国制裁措施,为朝鲜外贸银行“洗钱”超过1亿美元,3间银行则强调一直有严格遵守联合国制裁决议。根据《华盛顿邮报》独家披露,上月美国法院裁定,3间涉案中资银行藐视法庭,“拒绝遵从有关违反朝鲜制裁调查”的传票,裁决特别指出,其中一间银行违反根据美国《爱国者法案》发出的行政传票,矛头直指上海浦发。
1970年代中美建交,两国关系一直朝战略合作大方向发展,然而来到这一刻,中美关系已由“接触合作”(engagement)走向“疏远脱钩”(disengagement),由贸易战、科技战到金融战山雨欲来,均反映这一趋势。美国认为过去40年的“战略接触”,不能令中国乖乖服膺于美国霸权秩序之下,反而令中国得以壮大,挑战美国地位。华府愈益倾向拉下各式帷幕排挤中国,5G通讯科技、数码经济、电子支付、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均隐然出现“两个世界两套模式”势头。
封杀中资银行阴霾起 “侵略性”执法恐成常态
美国透过国内立法单方面制裁古巴、伊朗、苏丹等敌对国家,例子不胜枚举。过去华府不时以“违反美国制裁禁令”之名,向欧洲银行“罚款”,惟鲜有威胁要搞垮一间外国银行。今次事件争议在于,美方以域外法权逼中资银行交出客户资料;涉事银行则强调,根据中国法律,不得未经许何向境外提供客户资料,美国法院若要索取,便应按照《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处理。美方强人所难,涉事银行不可能为了迁就美方要求,违反中国法例。
来源:明报
回首过去一年中美角力,每当对话谈判来到关键时刻,美方往往都有新动作,企图增加手上筹码。去年12月习特会,美国便出其不意向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下手;今年5月初中美有望达成贸易协议之际,特朗普又突然下令向2000亿美元中国货开征25%关税,并展开封杀华为行动。本周六G20峰会“习特会”举行在即,难免令人关注白宫是否又想故伎重施。
中美继贸易战、科技战之后,金融战亦山雨欲来。美国法官裁定3间中国大型银行“藐视法庭”,拒绝遵从美方有关“违反朝鲜制裁”调查的传票,不排除华府重施封杀华为故伎,向涉事中资银行开刀,最坏情况是禁止进入美国金融系统,无法从事美元交易。过去美方从未援引相关法律处理同类纠纷,今次事件标志华府企图以更富侵略性的法律工具,对付中资银行和企业,中美经济“脱钩”势将加快。G20(20国集团)“习特会”在即,每逢中美对话迎来重要时刻,美方为增谈判筹码,例必传出新动作,然而金融战风险绝对不能低估,华府贸然行事,有可能冲击全球银行体系。
论资产规模,上海浦发是中国第九大银行,9000亿美元资产规模足与美国高盛相比。上海浦发业务集中内地,在美国没有分行,惟在美国有户口处理美元交易。最新裁决意味美国司法部和财政部可以首度援引一项条款,将上海浦发拒诸美国金融系统门外,无法操作美国户口处理美元交易。美方专家形容,若然华府真的援引相关制裁条款,等同要求判处“金融死刑”,企图搞垮涉事银行,就算成不了“致命一击”,亦肯定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爱国者法案》于九一一恐袭后由美国国会仓卒通过,多年来屡惹侵犯人权争议,常被批评为“恶法”。现在美方援引这样的法律向中资银行动手,恶意满满,显然已不是着眼于制裁朝鲜的问题,就连一些美国法律专家亦认为,今次事件标志华府已准备采取“最具侵略性的司法权力”,对付中资银行和企业,这类“执法”行动未来有可能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