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关注未成正比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金沙,善用可以便民、有益于社会,可是愈来愈多人觉得,fb已变成一盘贩卖用户私隐的生意。fb一年纯利上千亿港元,用户毋须缴付分毫,皆因fb收入超过九成来自广告。fb得到广告商垂青,全因掌握了用户喜好,令广告变得个人化。近年fb备受诟病,一大原因就是fb滥用用户私隐资源牟利。去年fb被揭容许商业伙伴绕过用户私隐设定,取得用户个人资料,“剑桥分析”被指非法取得数千万fb用户资料,协助特朗普竞选总统活动;fb又被揭与第三方程式合作,秘密搜集用户极为私人的健康资讯,诸如女用户月经周期等。
明报社评
资讯科技革命是21世纪大潮流大趋势,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如昔日任何科技革新一样,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AI)均是双刃剑,善用可以改善民众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然而亦要提防滥用害民,fb及Google等多番闹出不当使用用户资料丑闻,仅是部分例子。近年内地广泛应用大数据和AI于社会管理之上,惹来监控人民质疑;另一边厢,不少西方专家对于fb及Google等企业的数据经营模式亦愈益关注,对“监控式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出现深以为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人权与私隐问题,是崭新课题,不分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国界,政府和企业应负起道德责任,公众亦需提高关注意识。
资讯科技成双刃剑
今年初英国国会发表报告,形容fb是“数码流氓”,将股东利益置于用户私隐权利之上,建议尽快立法全面监管社交网站。此外,欧盟、德国和美国当局也在调查fb不当收集和分享用户数据。这次fb改革,一大目的相信是要缓和外界压力,设法避免各地政府立法规管。fb创办人扎克伯格矢言大改公司核心政策、未来fb将以“私隐为中心”,是否做到仍需拭目以待。
问题无分政治疆界
社交媒体开辟了新的人际沟通渠道,有其社会价值,惟亦带来很多副作用,不少人觉得社交媒体为他们带来情绪压力,有调查还显示,千禧年前后出生的“Z世代”,对社交媒体爱恨交织,部分人甚至想远离。fb作为社交平台,夺去了大量传媒的网上广告收益,却未有负起资讯传播者应有责任,假新闻和断章取义的资讯充斥,成为一些人宣扬偏见仇恨的平台,违背了“拉近地球村人际距离”初衷,为民粹主义和极端思想加柴添薪。在西方,不少人形容fb已成为不受控制的巨兽利维坦,若不痛下决心改革,即使fb界面焕然一新由蓝变白,外界也只会怀疑变革是换汤不换药。
fb私隐丑闻爆不停
今年是fb成立的第15个年头。fb由仅限哈佛大学学生加入,变成一个在全球拥有超过23亿用户的平台,累积起史上规模最大的个人数据资料库。fb改变了世界各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亦重塑了资讯传播、政治动员以及广告行销模式。资料显示,现时香港平均每10人就有7人用fb,港人常用的通讯软件WhatsApp和新兴社交媒体Instagram,亦是fb旗下公司。fb与港人网络社交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对于近年fb屡爆丑闻,港人反应却甚为冷淡。
扎克伯格表示,这次变革,同时涵盖fb、Instagram与WhatsApp等社交平台,包括多项具体措施,诸如将Messenger发送的信息预设为“端对端加密”,fb方面亦无法读取内容;另外,用户分享信息内容,可采用更多方式设定保留时限,不会留下永久纪录。然而扎克伯格并未表示会改变或限制fb在其他途径搜集用户数据,亦未触及fb如何使用和分享用户数据。fb面对的最大问题,在于盈利模式极度依靠广告收入,用户私隐资料就是公司财源,除非彻底改变这一经营模式,否则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扎克伯格提到,fb将开发更多产品,诸如加入流动支付和电商等功能,美国传媒形容,fb想仿效中国微信的模式,藉以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然而能否如愿仍是一大问号。
社交媒体巨擘facebook(下称fb)宣布多项变革加强私隐保障,盼望重建用户信心。短短十多年,fb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社交媒体王国,在港每月活跃用户逾500万,年轻人常用的instagram亦属fb麾下,然而近年一系列滥用私隐资料丑闻,令人关注fb已变成利维坦怪兽(Leviathan),不断搜刮用户私隐牟利,各地要求加强监管呼声高涨,相比下香港社会对社交媒体滥用私隐资料问题,似乎并未太过关心,网上私隐意识有待提升。社交媒体是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已成国际课题,fb这次改革会否换汤不换药,需要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