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CPI同比涨幅创四个月新低,PPI升幅更是创出逾两年新低,CPI和PPI环比亦双降,通缩忧虑暗流涌动,凸显内需乏力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只增不减。
对货币政策而言,王军直言,未来政策思路应继续转向全力稳增长、救民企和防风险。为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应有针对性强的工具和手段以实现宽松加码:一是降准仍有必要,以继续推动信用扩张,防范信用紧缩引发的风险,维持流动性水平宽松;二是降息存在空间。
姜超在点评中就预计12月CPI同比继续回落至2%,因12月以来蔬菜和猪肉价格低位略有回升,鲜果、鸡蛋价格回落;而12月PPI同比或下降至1%以下,因12月以来油价钢价低位震荡,煤价继续回落,去年同期环比涨幅较大。
来源:路透社
中国今年已经四次降准,最近一次是10月15日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幅度为1个百分点。
通缩忧虑升温
“我们预计今年四季度到2019年,PPI同比增速的中枢可能延续回落。受PPI中枢下行的制约,我们认为工业企业盈利增速短期难以看到回升拐点。”李超团队点评称。
西南宏观杨业伟点评称,11月通胀低于预期,工业品价格将持续下行。食品价格与石油价格回落导致通胀低于预期,居民消费需求偏弱,油价短期难以大幅回升情况下,通胀将延续弱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日公布,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略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4%;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7%,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但涨幅创逾两年新低。
内需外均显疲弱,政策放松呼声再起
分析师指出,结合周六发布的进出口增速骤降至个位数,抢出口退潮后需求疲态初露,显示中国内外需市场均面临欲振无力的局面,亦让呼吁政策松动的声音再起,包括降息、降准以及实质性减税降费等。
“昨天的进出口数据大幅下降,今天公布的物价亦明显回落,尤其是PPI的涨幅大幅回落,显示内外需市场均不振,经济面临很大下行压力,政策应该有一些实质性放松了,尤其是减税降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喊。”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
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在11月显现。连续数月高增长后,中国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骤降至个位数且远逊市场预期,贸易顺差则攀升至年内新高。分析人士表示,这显示了内外需开始趋于疲弱,而中美贸易战导致的“抢出口”刺激效应也已减弱。
数据并显示,中国11月CPI环比下降0.3%,路透调查中值为0.0%;PPI环比下降0.2%。11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1-11月,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3.8%。
长江证券宏观赵伟点评称,转型框架下基建结构性发力,或较难改变PPI下行趋势。转型框架下,政策维稳与传统“稳增长”不同,不会走全面刺激的老路,基建投资更加注重结构性发力,对工业品需求或弱于传统周期。与此同时,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从今年4月以来持续回落,全球需求或趋于走弱。叠加原油供需变化,PPI同比下行趋势或延续。
海通宏观姜超等就点评指出,近两个月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相比10月高点跌幅超过30%;而11月以来,钢价和煤价也出现明显回落,一方面是冬季限产力度减弱,另一方面是国内需求疲软。
而11月黑色、煤炭、有色、化工、原油各类上中游行业PPI环比均弱于前值,受国际油价跌幅较大的影响,原油相关行业PPI环比有较明显的回落。未来供给侧改革更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9年去产能、环保限产等供给侧因素对PPI环比的拉动可能有所减弱,应更重视基建、地产等需求侧逻辑的作用。
作者:沈燕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则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全国部分地区的异常天气(霜冻、降雨等)因素,造成部分食品供给偏紧,可能加大鲜菜和鲜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但这些因素对整体通胀的中期影响有限,今年四季度通胀上行风险较低。
“在国内经济持续走弱的情况下,2019年或看到PPI同比落入通缩区间。因此通缩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风险,预计货币仍将维持实际宽松。”他们称。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就认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通胀中枢温和上行,但PPI中枢可能继续回落,GDP平减指数整体可能也较2018年继续下移。2018年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分别为10.2%、9.8%和9.6%(2017年全年为11.3%),预计2018和2019两年全年名义GDP增速预计分别为9.7%和7.2%。
很显然,无论是周六公布的贸易数据抑或周日公布的物价涨幅,内外需不振预示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成为分析师的共识,尤其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仍悬而未决,内外忧患并存,市场上对政策放松的呼声再起。
尽管目前中国只公布了11月的物价和外贸数据,投资和消费等其它宏观数据要等下周五(14日)公布,但11月疲弱的物价数据,尤其是PPI同比涨幅的大幅回落让分析师对通缩的忧虑升温。
“而工业品供需缺口收窄和基数效应将共同推动明年2月份之前PPI同比涨幅持续收窄。总体弱势的物价水平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约束,因而政策将继续宽松,但更重要的是疏通传导渠道,适当放松金融监管和实体融资管控,实现社融增速持续改善。”他说。
“就财税政策来说,未来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全面减税以及适度扩大赤字率等更加积极的政策可以期待,而绝不应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只放空炮而错失良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