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同事的《小贩周记》报道中,我才知道他们收档后还得“加班”12小时,清理大肠和各种食材到天亮,直到早上11点才回家睡三小时,下午再过来准备开档。

古稀之年的邓翠霞这几年脚没力,站得很累,希望早日退休。她已站了50年,过去陪丈夫打拼,如今帮女儿。

竹脚小贩中心自称“虾面嫂”的李瑞芳,怀着继承85年家族美食的理想,从金融业转行,而摊位也每天大排长龙。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5岁的清秀虾面嫂下个月初要生第二胎女娃了,从事数码行销的丈夫陈志圣,5月中就预先准备请人,给出高于市价四成的14元时薪。反应很热烈,两轮面簿招聘接到128份申请,面试后两个人先后来上班,最后却只做一两个月。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这一年来晚报采访过的小贩,几乎都是夫妻档、姐妹档或“一脚踢”经营,不是不想请人,更多是请不到人。

普遍心声:撑得很累

邓翠霞苦笑说:“女儿请不到人,我就先继续做下去啰。”

我们已听到小贩的心声,也通过报道反映,希望当局考虑调整政策,让小贩中心摊贩也能像咖啡店那样聘请客工。

凌晨4点,在牛车水大厦小贩中心二楼被戏称“幽灵山庄”的偏僻角落,70岁的邓翠霞到酿豆腐摊位帮忙,她的女儿女婿早在两点半就到了。

我偶尔想吃粿汁,都会来这摊光顾。因为实在便宜又好吃,服务态度又亲切。

要保存和发扬小贩文化,就得让小贩“撑得下去”,否则无论新老小贩累坏了,也有心无力。

也有人想尽办法招聘,却深深体会请人太难。

不是不请人  是请不到人

自从去年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宣布为小贩文化申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小贩地位忽然提升到“文化大使”水平,而公众也“爱之深,责之切”,对小贩美食素质、价格大众化、小贩中心清洁卫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总言之,就是要便宜、好吃又舒服。

在满足当局和公众各种近乎严苛的要求和美好期望之余,小贩们普遍的心声是“撑得很累”。

这么辛苦的工作,许多本地人没兴趣做,两夫妻也不要儿女继承,两人只好继续撑下去。56岁的萧锦成13岁那年父亲过世,他辍学帮母亲当小贩至今,已撑了43年。

早上9点,在大巴窑4巷小贩中心和多层停车场之间的偏僻角落,前一晚11点已收档的粿汁老板萧锦成,正躺在摊位附近的塑胶躺椅闭目养神,妻子则坐在摊位里的小凳子打瞌睡。

陈志圣观察发现,跟小贩中心竞争请人的对手,其实不是其他小贩中心同行,而是咖啡店和食阁,原因之一是本地人更愿意在冷气环境上班。

依我个人浅见,当局应继续严格要求摊主必须是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以保留工作给国人,但哪怕是限制一摊只能请一名客工,也肯定能让摊贩喘一口气,然后才能进而谈永续经营,让新加坡小贩文化在世界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