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起,小一小二学生更无须参加考试。教师能以课堂活动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进度,通过评估指标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进展。

但小学低年级少了考试这直接验收学习进度的途径,一些年级也将取消年中考试,教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客观地反映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度,好让家长放心呢?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花些心思去思考,执行上可能得花更多时间。毕竟,教师单是在一个班级内,要指导的学生并不少。在这方面,教育部表示会通过一些指导方针来协助学校落实改变。

不论是以“少教多学”、科技教学或应用学习等名堂来改进教育成效,教师们都敬业地应对一次次的调整,在已习惯的教学模式中尝试新的做法。

在工作上,我有机会接触一些华文教师,有的在教育界耕耘数十年,依然抱着那股对育人的热忱、学无止境的精神。他们积极地顺应改变,以栽培学生为目标,让人敬佩。

每当教育政策有调整,站在前线的教师们就得相应地做出一些调适。最近一轮的宣布后,当教师的朋友笑说,看来又有更多工作了。其实,朋友是认同调整的用意,支持回到教育初衷,培养孩子的学习精神。

听一些家长说,给孩子补习并不是“怕输”,非得让孩子名列前茅。他们主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师得照顾一整班学生的需要,孩子在补习班比较能有一对一的指导,遇到问题时就有多一位教师可请教。

无可否认,教师的工作不简单,得照顾程度不同的学生。许多教师为学生付出的心力,更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要有效地落实改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们此刻也需要学校领导的信任、家长和学生的配合,并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

教师似乎成了‘配角’

之前,推广科技教学时,不擅长使用科技的教师得适应如何利用电脑等辅助教学。他们边试边学,通过培训自我提升。而华文教师似乎面对更大的挑战。市面上的科技平台与资源以英文为主,已有的华文资源又不一定适合本地学生的程度,语境也有所不同。不论是一般教具或科技资源,许多时候,华文教师得花更多时间去设计。但庆幸的是,近年已有更多本土化的教学与科技资源供华文教师使用。

上个月底,教育部宣布将减少学校的考试,让教师腾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学习,不必为应考赶课,希望从而让学生发掘学习的乐趣,改变仅“为考而学”的态度。

敬业地应对一次次调整

不过,不知曾几何时,感觉教师的地位似乎成了“配角”。当教师的朋友说,不少学生都有私人补习,但一些补习班搞得像“速成班”,教学的进度远远比学校快。结果,一些学生因“我在补习班学了”,或抱着“回去问补习教师”的心态,而无心听课。

(作者是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