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漫画是很多八九十年代青少年的集体回忆,如果真的让它就这样消声灭迹的话,那么大概会愧对我们的青春吧!所以我便开始积极地寻访著名的本地漫画家,请他们谈90年代的本土漫画,最初设想着能好好为共同记忆进行一场风光的“告别式”。

之所以决定以“本土漫画”作为采访课题,完全是因同事某天在编辑室里感叹,自己小时候看《神雕侠侣》漫画长大,而现在却找不到类似的漫画,也找不回类似的感觉。

贯穿所有“夕阳产业”的,其实是一种历久不衰的东西,只要能够守护着那个东西,就存留转型的可能。

那天坐在黄展鸣的工作室,脑海中思考着他会如何帮本土漫画撰写墓志铭,结果他听到我的第一个问题,马上反驳我说:“我认为现在本土漫画在最好的时代。”

我自然地把他们两人的话联系在一起,网络对媒体和漫画来说都是双刃剑,虽然产生新的竞争,但也能开创新的阅读方式和销售渠道。

漫画和印刷媒体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媒体的转型也在顺应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才会让我对那一场对话有如此深刻的反思。

网络是双刃剑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作品、通过进军海外市场,这些转型都代表了“夕阳产业”的人不服输,努力寻找新道路来让热忱能够延续。

说到底,我重视的是所说的故事,而不是故事的载体。不管哪一个“夕阳产业”,或许只要能维持其最基本的精神财富,一定可以历久不衰,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生存。书籍一样、漫画一样,报纸也一样。

过去的一些风光或许太过耀眼,才与现今出现强烈的对比,才让人草率判定本土漫画的死刑。但真正参与整个过程的人,他虽然也看到不足之处,但他不一定要随波逐流,也可以选择反抗,寻求新的突破。

学姐表示,虽然平台和媒介不断变化,但是许多人最重视的还是内容的质量。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维持内容的水准,并顺应不同媒体的特性进行调整,而这就是媒体转型的主要方式。

我记得那天兴致勃勃找朋友分享阅读心得,只见他一脸嫌弃地说我沦陷了,只因我放弃了传统的印刷书,改而通过有声书来“阅读”。我花了一番唇舌向他解释:我还是在享用着作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只是用不同的模式在进行罢了。

维持最基本的精神财富

来自数码部的学姐就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加入公司时是做印刷媒体的,但后来《联合早报》积极发展数码平台,她便转做网络与社交媒体策略发展。

“印刷媒体是夕阳产业”,从我入行的时候,一直有人拿这句话来质疑我的决定,我也不能说自己从未被动摇。而在公司最近举办的一次茶会上,更有有意申请公司奖学金的学生在场提出了这个疑问。

今天(2月12日)《联合晚报》刊登的“大特写”,从确定主题到完成采访,中间其实换过一次报道角度。从纪念它的衰败,到刻画它的转型,这种纠结最能展现出在定义“夕阳产业”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