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比例构成不同效果

林泽锐首先介绍摄影器材,一些基本的摄影术语和概念,为观众热身。

要如何才能把握时机?靠观察力。林泽锐说:“观察力是每天积累的。”

科技日新月异,手机摄影素质越来越好,往后新闻摄影的工作方式也会一点点改变。

两人在会上分享了很多照片,在提到社会新闻相关照片时,有时会拍到有人死亡的瞬间。对此,林泽锐感慨地说,采访悲伤故事的时候,记者也会心酸,内心也在挣扎。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就是如此。

long7722_Medium.jpg
一些摄影发烧友也带了自己的“家伙”,向摄影记者何家俊(站立者)请教摄影技巧贴士。(龙国雄摄)

新闻工作是团队工作,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分工合作。新闻照片的功能是帮助读者了解文字以外的信息,更了解事件的全貌。因此摄影记者必须先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才能经营好照片。有时候一条重要的政策新闻,它本是没有画面的,摄影记者必须构思一个合适的画面,因此有些新闻照片其实是“摆拍”的示意图。

新闻事件都是不可测的,只有刚好身在现场的人,才能捕捉到关键的画面。现在世界媒体的趋势,读者提供的照片和录像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两人指出,新闻摄影必须尊重被摄影者的权利,如果是笼统的摄影画面,那么摄影时就会避免清晰呈现人的正脸。如果是特别的事件,有时候必须先拍了,再取得对方同意。

上周五的早报悦读@NLB讲座,摄影记者林泽锐与同事何家俊,带着他们的作品,向现场观众分享新闻摄影的诀窍与照片背后的故事。

long7931_Medium.jpg
林泽锐(台上左)与何家俊带着作品,向现场观众分享当摄记的苦乐。(龙国雄摄)

此外,新闻摄影最关键的,是等待时机,等待关键的时刻,而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至于光圈,林泽锐说,光圈就像我们的眼睛,在亮的地方瞳孔缩小,到黑暗的地方瞳孔就放大。有时照片中拍摄到灯光的画面,会有星芒,其实是因为光圈的叶片在开关过程中所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情况。

现场观众很关心摄影记者的工作流程、摄记与被摄影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和义务责任等问题。

何家俊强调,其实摄影是没有对或错的,每张照片的考量都不同,比如不想打扰对象就选择长镜头或远景摄影,有时候则可以特别走进事件中心拍摄特写照片。他说:“摄影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态度,相机只不过是工具,就像画家的画笔。”

如何才能拍出优秀的新闻照片?

摄影是观察生活的态度

何家俊也透露,见报的照片其实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后制过程,比如调整颜色、曝光率或是做一点剪裁,但新闻照片有其道德尺度,不能篡改,不能把一个人抹去,不能把不存在的东西加进来。林泽锐笑说:“我们做的就是加调味料。”

long7919_Medium.jpg
林泽锐提到一些摄影的技巧和要素。(龙国雄摄)

我们常说“经营”,到底什么才是“经营”?经营照片,经营作品,包括技术与艺术的层面,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积累,熟能生巧。

摄影三要素:快门、光圈与感光率,不同的比例,构成不同的效果。林泽锐说,拍摄移动中的事物,快门要快,比如拍摄一级方程式赛车,要拍出清晰的影像,有时快门得调至1/1250秒。但如果要达到动感的有趣画面,可以选择放慢快门,会得出很不一样的效果。

何家俊说,摄影记者背着大相机,看起来很专业,但事实上,在对的时刻,你手上有什么,都是最好的相机,哪怕是过时的傻瓜机,当然还有手机。

没捷径,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摄影记者林泽锐说:“你须每天经营一张照片。”

说到底,这关乎媒体与社会的默契。

林泽锐认为,摄影要取得最佳角度,必须从光线,周围环境的观察,变换摄影位置,借用现场有趣的形状、图案或颜色来构图,最后最重要的是,每天至少要经营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