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仁宇

本书第一章就巨细靡遗告诉读者万历皇帝一天的生活,比如他一天要配合不同场合换三套衣服,早朝的时候朝廷重臣与他那些仪式性的互动。借此回溯万历皇帝年幼登极时的生活,万事仰赖大学士张居正以及宦官冯保,每天上课学习,表现不好会被张居正批评,每天出了什么差错冯保向太后禀报,万历皇帝还要被太后处罚。唯一兴趣是写书法,但10岁那年张居正认为万历皇帝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艺术钻研,从此取消了书法课。

易中天认为,历史人物基本有三种形象,第一是历史形象,第二是文学艺术形象,最后是民间形象。把握历史形象,追求历史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不重要,后者凸显了时代社会的需求,比如关羽,因为重情义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到了民间则成了财神爷,至今仍供奉在许多人的家中。

对黄仁宇来说,皇帝“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的产物。”。

《三国演义》则是明代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将民间关于三国时代的野史传奇,通过小说家笔法以及说书人技艺汇集而成,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深受欢迎。形象鲜明的人物,大气磅礴的历史时代,曲折的情节,至今仍被大量改编,为人所熟知。

zb_0301_cj8_doc7eobp4m9r3k60x4g5oq_26193935_chewsl_Small.jpg

作者:易中天

当然《万历十五年》并不只是为万历皇帝做传。这本特殊的历史著作,1981年英文版推出以来对学界影响巨大。黄仁宇在中文版序言中谈到,本书的写作是要让历史研究大众化。如今经过40多年,本书依然是史学经典,而且好看好读,让人爱不释手。

书名:《万历十五年》

皇帝的日常勾勒出行政制度的方方面面,此外,万历皇帝也周旋于宫廷、朝廷等诸多人物之间,他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必须顾及所有这些人际关系,长大一点又加入了男女关系,错综复杂。

易中天后来将讲座内容修改、完善成书,出版了《品三国》,也非常畅销,影响甚广。

读史的意义,或许更重要在于懂得如何区分这三者,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位文学研究者、美学专家谈历史,这种跨界品读的方式,很快就成为主流。

《三国志》是陈寿在汉朝终结,晋朝建立初期完成的一部断代史,记述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至西晋统一三国之间的近百年历史。

历史学者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则是借小说的壳,书写正史。

六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详细做注释,后人称之为“寿志裴注”,是传统意义的正史。

2006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上为观众品读三国,对照《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以趣味方式述说历史,广受欢迎。

书名:《品三国》

谁说小事不重要?

第一章写万历皇帝,叙事者开头就告诉读者“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平平淡淡有什么好写呢?但历史学家就是能见微知著,黄仁宇发现许多小事,其实是此前历史大事的症结残留,也是未来动荡的起点。

正因为小说的影响力太大,以致于正史被人遗忘,易中天以对照阅读的方式,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为历史人物辩白,虚实错位,尤其易中天以人物出发,准确抓住了读者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