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敬老尊贤。巫统领袖并没有因为马哈迪、慕尤丁、安华等前领袖另起炉灶,而公开攻击过他们。当然,在一般的马来社会中,你也不会听到平民百姓对首相纳吉口出恶言,他们顶多会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表达不满。
其二,马来权益。当地马来社会对维持马来文化(包括语言)的热衷,相比华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们觉得,马来文化是在半岛萌芽的,而他们的根也在那里,所以在马国发扬马来文化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以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为荣,因此他们必须继续掌握绝对的权力,以保障马来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所以要获得支持,必须让他们相信,这个政权能够给予他们这方面的安全感。他们不能容忍无法对维持马来主权、传承马来文化做出承诺的政权。
其实,这些对网络资讯敏感的马来选民,多居住在资讯较发达的城镇地区,仅占整体马来选民逾三成,以现有的选区划分而言,并不足以掀起马来海啸。
在马来西亚第14届大选中,马来选民到底会倒向那一边?这个问题,自国会宣布解散以来,就一直缠绕着当地政坛和舆论界。
而剩下逾七成的马来选民都在乡区(或垦殖区),他们的政治想法较传统,从来不会轻易向外人透露自己真正的投票倾向,更不会像华人般,通过政治讲座、政治参与等行为表现出来。因此,这些地方还是很平静的,也让朝野政党心中没有谱。
其三,生活模式。伊斯兰在马国代表着马来人,而伊斯兰其实是一种根据可兰经和圣训所结合出来的生活方式,除了祈祷,心态、行为和饮食都有一定的规律要遵守。因此,马来社群一生离不开伊斯兰,而他们也对原有的模式感到舒服。所以他们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由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出现什么变化。所以必须保证伊斯兰在这个国家的地位,让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传承到下一代。
在华裔选票上,希盟,特别是民主行动党,是能够维持原有的战绩,不过由于剩下约莫15%的华裔选票,多是国阵铁票或第三阵线(人民党、伊斯兰党、砂革新党等)支持者,要取得选票并不容易。就算他们成功争取到当中的一半,也改变不了现有的政治版图,入主布城依然会继续是个梦,所以他们在争取华裔选票方面已经面对瓶颈。因此目前能做的,也只是确保原有的华裔选票不会流失、争取近200万首投选民的支持,以及强攻马来选区,通过马哈迪掀起马来海啸来突破现有瓶颈。
然而,要探索他们的想法,其实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因为乡区马来人的三套观念,能够帮助我们看出一些端倪,猜测马来选票,特别是乡区马来选票的去向。
尽管选举已经开始进入倒数计时,这依然是马国一道难以回答的政治问题。因为相比兴致勃勃的华裔选民,这里的马来社群却显得异常平静,特别是乡区。那里的选举气氛也比较淡静,与选战氛围炽热的城市地区,产生极为强烈的对比。这令国阵和希盟感觉非常不踏实,就连曾经担任22年马国首相的希盟领袖马哈迪,也对吸纳马来选票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要掀起马来海啸,或吸纳足够的马来选票,单单看民心并不足够。因为在马来社会中,安全感胜于一切,若希盟在这几个方面仍无法给予他们信心,则入主布城无望,甚至有可能被伊党搅局成功,让国阵重拾三分二优势。
(作者是马来西亚时事评论员 拉曼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是马来社会中敬老尊贤的传统,无论他现在是谁、在朝还是在野,他始终是地位崇高的马来朝野领袖,必须尊敬。所以要获得他们的支持,首先是必须跟他们一样,尊敬(现任或前任的)国家领袖,可批评但不可辱骂。
马来选民在这场选举中,之所以扮演着吃重的角色,全因在野党在吸纳华裔选票上面对的瓶颈。在野党在上届大选中成功吸纳85%的华裔选票,而在这当中,有很大部分都在民主行动党手上。依据目前弥漫在马国各大城市和社交网络的火热氛围,以及各种有关政治和经济的负面议题,希盟要留住这些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华裔选票并不困难,尽管这些选票有可能会因为反马哈迪的废票运动(或回流票、不投票)流失一成左右,不过这对华人支持希盟的格局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城市地区的马来选民,对资讯、政治、经济和制度方面会比较敏感,在某些程度上也和华裔选民的想法接近,会想通过政治手段,来突破马国现有经济和制度的困局。所以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他们积极发言,甚至敢于批评柔州王储的亲国阵言论,令一些华裔选民误以为“马来海啸”在酝酿当中。
这几套观念对城市选民来说影响力是较弱的,但这却是乡区选民的政治底线。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只要发现到有政党或政治人物,试图挑战这个底线,他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因此,马来社会目前仍在平静地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