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与谈判地点
采用结冰机,免除劳力插冰;
80年代,政府呼吁餐饮作业朝现代化发展,邀请专家分享提高生产力、培训员工方法,而我们的咖啡店,也朝科技领域进军,比方:
瓶装汽水改罐装汽水,喝完丢掉,无需回收;
此外,因有早市巴刹,这些摊贩的生意不错,到了晚上,又变成夜市,吸引不少人来光顾,反观那时的咖啡店,生意惨淡。
70年代政府把街头小贩迁至小贩中心,鼓励自力更生,全民就业,路边摊也就越来越少,而咖啡店里的美食摊位、迎应需求也多了起来,咖啡店生意才逐渐好转。
私会党收保护费
那时的咖啡店,有提供送外卖服务,即便是一杯咖啡,也要送上门,有时为了送一杯五分钱的咖啡乌,必需走过一条马路,或捧上四层楼去,慢些送到的话,就要被骂。不仅如此,咖啡店还要面对私会党徒收保护费的问题。
虽然人手短缺,成本增加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但是我坚信,咖啡店经营者会求新求变,应对种种难题。
我的一个亲戚,就是因为不给保护费被打到手残缺,以致无法泡咖啡。咖啡店业者于是鼓励我们练武防身。
自动化烧热水,不必凌晨4点就起身准备热水;
有这么一种说法,福州人早期下南洋带了三把刀:剃刀、裁缝刀和菜刀。这是他们的谋生工具,所以,很多福州人早期南来多从事理发、裁缝、厨师等行业,而许多理发院、裁缝店及小食档的老板,也以福州人居多,可是,为什么他们后来纷改开咖啡店呢?
那时,我们的咖啡店靠近“新世界”,环境非常复杂。有些顾客会把我们的咖啡店当作相亲地点,带儿带女来相亲,私会党徒更把这里作为谈判地点,谈判一破裂,两方人马便火并,咖啡店就遭殃,满地是碎玻璃,血迹斑斑,毁坏程度难以估算,总之是损失惨重。
50年代的传统咖啡店,只卖咖啡和面包,咖啡店外马路旁,则有很多小贩摆摊卖东西,如衣服、日用品……等,他们都属于非法小贩,不必缴付租金。
来到2000年,集团专业管理成了企业模式,进入21世纪后,更迎来网际网络时代,讲品牌,讲创新。为了求存,商家们绞尽脑汁想策略,谋突破。
90年代,政府大力发展新镇,鼓励“商者有其店”,协助企业成长和走向国际。
咖啡送到马上付钱,简化工作;还有其他……
原来,海南人早年擅长经营的咖啡店,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业主大量回去中国,便把咖啡店出顶,而接手咖啡的多是福州人,因此后来形成了许多福州人开咖啡店的局面。
一次,有一个私会党徒从外面买咖啡来我的咖啡店喝,我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做,他很不高兴,叫10多个人来和我谈判,还好有朋友帮忙,事情总算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