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暴发的非洲猪瘟严重打击当地养殖业,令母猪数量锐减15%。陈浩恺说,防止非洲猪瘟,最重要的就是防止人员在不同养殖场间“串场”传播病毒。“我们这三个产品最大的特点都是无人高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养猪场。”

陈浩恺介绍,养殖户为生猪买保险后,保险公司会为每头投保的猪发放耳标。但由于许多养猪场位置偏远,保险公司只能让农户自己为猪打耳标。有些业者借此漏洞,为未投保的死猪打上耳标索赔。

本地农业科技起步公司睿畜科技(SmartAHC),就通过结合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打造智能生猪数据采集系统。目前中国10大生猪养殖场中,有一半都是公司客户。

陈浩恺说:“全中国每年要产出7亿头生猪,养猪业产值是13万亿元人民币(2.62万亿新元),规模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四倍。近年来行业加快转型,许多大型养殖场都引进科技提高生产力,让我们看到巨大的商机。”

两人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们毫无农业相关经验。为了确定研发方向,他们在2013年初与中国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当地农场驻扎几个月,和养殖户同吃同住,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

“电子医生”分析母猪最佳配种时期

(四之一)

陈浩恺说,这个产品起初是针对保险公司设计,后来他们发现许多大型养殖场也很感兴趣。“许多养殖场采取类似特许经营的方式,把小猪寄养在农户家里。为了防止农户把寄养的猪和其他猪掉包,这些公司也需要为小猪佩戴身份证。”

公司开发的智能耳标和耳标钳,通过在打耳标时采集各种数据,判断耳标是否真正打进猪耳朵。一旦判定合格,耳标钳就会自动把耳标编号输入到云端系统,确保每一头猪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如果业者尝试将耳标转移到另一头猪身上,耳标便会自动销毁。

智能养猪的概念,是陈浩恺和搭档兰嵩在南洋理工大学时萌生的创业念头。当时两人都在修读集成电路设计博士学位,发现农业电子产品很有市场前景。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锁定了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突破的养猪业,和全球第一大养猪市场——中国。

虽然公司在2013年就开始研发,但直到去年才正式投放产品。如何确保有充足资金支撑漫长的研发周期,成了陈浩恺的另一项全职工作。

本月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致力于让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在2030年能满足国人三成营养需求。为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将加速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转型,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

陈浩恺说,当地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型养殖户,但这个群体的市场教育成本较高,要向他们解释新兴科技并不容易。“等大型养殖户先用起来,就会在市场上形成标杆作用,之后我们推广起来就更容易。”

经历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后,睿畜科技终于研发出能牢固佩戴的智能体温计,并随后获得几家大型养殖场订单。但公司并未止步,而是马不停蹄地研发其他能收集生猪数据的智能产品。

这个重大突破让团队欣喜不已,但他们很快发现,比研发体温计更难的,是让母猪乖乖戴上它。陈浩恺笑道:“人在佩戴智能手表时,想的是怎么戴得更牢。但猪一戴上智能设备,便想尽办法把它甩掉。我们单是想怎么量体温,试了20几种方案。”

智能耳标可远程追踪 确保每头猪有“身份证”

如何在一头生猪也没有的新加坡,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市场提供尖端产品和服务?

睿畜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技官陈浩恺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将客户群扩大到中国前30大养殖户,让产品订单价值翻倍增长。

睿畜科技的第二款明星产品,是可以远程追踪生猪身份的智能耳标。

“我们希望未来中国每一头猪都可以佩戴我们研发的‘身份证’,通过应用科技,让养殖业变得更高效、安全和健康。”

目前公司成员已增至35人,也掌握20多项专利,去年在中国获得总值1000万人民币的订单,今年有望将订单价值提高到2000万元至3000万元人民币。

他坦言,许多起步公司都要面对两大问题,即“找钱”和“做出好产品”。“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幸好我们在一路上遇到很多贵人,包括美国的Small World Group孵化器、国家研究基金会和康地谷物公司(Continental Grain)等。他们相信我们的潜力,也指导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

要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至关重要。在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之前,已有不少本地业者在这个新兴领域播种耕耘,他们有的研发创新栽培系统,克服耕地稀少的难题;有的打造农业物联网,让养殖业更高效安全。中小企业专版聚焦四家农业科技企业,看这些先行者们如何突破局限,结出累累硕果。

除了可穿戴设备,公司还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打造能检测生猪数量和体重的“天蓬系统”。这个系统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快速分析出图中有多少头猪,以及每头猪的重量各是多少,节省清点生猪数目的时间,也减少员工进出养殖场带来的健康隐患。

随着网易和阿里等大型企业相继进军生猪养殖,市场对智能养猪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睿畜科技去年也入选腾讯AI加速器,获得这家互联网巨头在科技、创投和市场等方面的扶持。

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研发出一款智能体温计,可以采集母猪核心体温,并把数据即时传输给系统,再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母猪的最佳配种时期。这个名为“电子医生”的体温计还能在母猪体温异常时发出预警,帮助农场尽早防治疾病。

与此同时,公司也接到许多澳大利亚、欧洲甚至越南客户的询问。但陈浩恺认为,当务之急是把产品规格标准化,为未来大规模生产和海外推广做好准备。

公司接下来还打算争取更多大型客户,为开拓更大市场打好基础。

他们很快地发现,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是母猪的繁殖能力。能否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母猪产崽效率,是养殖过程中难度最高的环节之一。目前多数养猪场都是通过人工观察,判断母猪是否可以配种,这相当依赖个人经验;再加上一个养猪场可能有几万头母猪,难以实现精确管理。

由于前期研发工作大多是在新加坡进行,如何在这个一头生猪也没有的国家做试验,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陈浩恺回忆,当时他们去巴刹买死猪头做试验,被摊主怀疑是讨债的大耳窿,“我也很难解释清楚,只好跟他说我们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买猪头来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