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起,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和人工耳蜗等植入医疗装置的补贴框架将会调整。卫生部也将推出植入医疗装置补贴清单,到公共医疗机构安装清单上指定装置的病患,可根据进行手术的病房级别,获得相应津贴,津贴额也不再设限。

新加坡获注册的植入医疗装置有近10万种,医疗效能评估机构已评估了15个类别的4万多种装置,其中约2万2000种已列入补贴清单,占公共医疗机构所使用装置总量的92%。

植入医疗装置须向卫生科学局注册,被卫生部医疗效能评估机构(Agency for Care Effectiveness)评定为针对特定临床指标具有临床和成本效益,才能列入清单。

医疗效能评估机构将陆续对其余11个类别的装置进行评估。在2025年底完成评估前,病患会根据现有的补贴上限框架,继续获得相应的补贴。

病患也可以继续使用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 保健储蓄(Medisave)及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s,简称IP)来支付植入装置的费用,支付上限也维持不变。卫生部表示,会先落实植入医疗装置补贴清单,再检讨使用上述计划支付装置费用的政策。

例如一名使用3万2000元心脏植入装置的低收入病患,在原有的补贴框架下,他最高只能获得1000元补贴,而在新框架下他最高可获2万5600元补贴。不过,如果医疗装置没有列入补贴清单内,病患则不会自动享有任何补贴。

根据现有的补贴上限框架,新加坡公民植入医疗装置享有最高50%的补贴,上限为1000元;永久居民则享有最高25%的补贴,上限为500元。

卫生部星期三(11月29日)宣布,从12月1日起,植入医疗装置的补贴额将根据医疗程序的病房级别而定,例如在B2/C级病房或接受日间手术的新加坡公民,将根据每月人均家庭收入和住屋年值,享有介于50%至80%的补贴额,永久居民则会享有25%至50%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