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减少“漂绿”风险的举措是引入外部保证。但由于新交所对此未做强制要求,只有30家公司(5.6%)为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寻求外部保证,其中25家是大公司。
与前两次审查不同的是,今年的评估维度中加入了与气候相关的披露。修订的新交所《上市规则》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发行人需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建议提供与气候相关的披露。
在纳入气候相关披露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分数有所下降,53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得分从75分下降至66分。按市值来看,大公司的平均得分下降了两分,而小公司和中等公司分别下降了11分和七分。
新交所监管公司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星期四(11月23日)联合发布两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审查研究。该研究评估了535家新交所上市公司提交的可持续报告,得出上述结果。
不过,研究也指出,可持续报告仍有不少改进空间。研究发现,54%的公司没有在其可持续报告中披露任何负面进展。尽管这可能是公司努力提升表现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存在“漂绿”(greenwashing)风险。
研究显示,在535家上市公司中,有393家根据TCFD框架提供了气候相关披露。
研究指出,纳入与TCFD一致的气候相关披露应该会减少漂绿风险,因为它规定了具体的披露框架,使利益相关者更容易分析和比较数据。
研究显示,市值超过10亿元的大公司得分最高,小公司(市值小于3亿元)和中等公司(市值介于3亿元至10亿元)分数稍低,但较2019年提升幅度最大。
他强调,企业应将可持续性报告和气候相关披露视为一项资产和业务转型的催化剂,而非负担。可持续披露可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的跳板,以及人才发展的推动器。
延伸阅读
乐观的是,86%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其中,披露范围二排放的公司最多(83%),其次是范围一排放(68%),只有20%的公司披露了范围三排放。
对于这份审查研究结果,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星期四在2023年可持续报告审查论坛上发言时说,“535家,也就是99.6%符合资格的上市公司,及时发布了最新的可持续性报告以供评估,这表明我们的公司致力于应对全球可持续性和气候挑战。”
根据修订,新的可持续报告应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重大ESG因素、政策,实践和绩效、目标、可持续报告框架、董事会声明和治理结构,以及气候相关披露。今年的评估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并将气候相关披露的权重设为最高,为25%。
过去几年,新交所上市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不断改善,2023年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平均得分为75分,比2021年高出三分,比2019年高出14分。不过,对于《上市规则》新近强制要求的气候相关披露,表现有待提升。
今年的审查还首次评估了上市公司的“气候过渡计划”。研究表明,有65家公司(12%)提供了气候过渡计划的披露,但只有34家提供了定量和基于时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