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之三是火速拆除实验室。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黄某等人所在的实验室已经在11月8日被拆除。对于此事,医院工作人员当天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这是为例行消防检查进行的检修,“日子恰巧就是今天”。

将患癌与实验环境产生联系的想法,未必能得到科学证据支持,然而,院方的一些做法,加重了公众的怀疑,让人产生欲盖弥彰的观感。

广州卫健委科教处工作人员同天称,正在按照流程跟进处理,会组织第三方机构调查实验室。

有网民评论道,普通学生辛苦做实验罹患癌症,成了“学术耗材”,院长的儿子中学就能在顶级期刊上留名,境遇可谓天壤之别。还有网民认为,苏士成本人是长江青年学者,老师宋尔卫更是中科院院士,这样的学术资源,医院方面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的。

网传截图显示,罹患胰腺癌的黄某确诊后,就被团队的导师苏士成移出群聊。(微信截图)
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实验室的导师苏士成出生于1983年,是中国长江青年学者。(南方网)

还有网民挖出了苏士成背后更深的学术关系。苏士成的老师正是该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临床肿瘤专家宋尔卫,宋尔卫的儿子宋世建(音译,Shi- jian Song)2017年还在广东实验中学读高中时,就在顶级期刊Cancer Research上以作者之一的身份发表论文,文章的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或课题负责人)正是苏士成。

癌症的原因是否与实验室有关、患癌者比例是否过高,舆论看法不一。又有人指出本事件中的几大疑点,包括院方深夜回应、患者被踢出群聊、医院拆除实验室等。

癌症是否与实验室相关?

有网民发文称,该院某课题小组成员出现了“集体患癌”的罕见情况,怀疑与实验室试剂或仪器有关。

对于网传消息,院方星期三(11月8日)凌晨2时22分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情况通报,称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三名罹患癌症,其中两名现为乳腺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另外一名不是该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进修人员,已回原单位工作。该实验室无在读学生患癌。

院方的情况通报显示,上述三名癌症患者分别患有胰腺癌、滑膜肉瘤、乳腺癌,均为今年确诊。

星期二(11月7日)开始,一则“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疑受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的帖子在网上热传,网帖附上诊断报告,称其中一名学生罹患胰腺癌,已经肝转移,另有五名学生情况待确认。

院方还称,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成立以来,实验室一直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管理,对所有实验人员都有开展实验前安全和规范操作培训。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又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西医医院。网帖中所指的项目导师,是出生于1983年的苏士成,他是该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同时是中国长江青年学者。苏士成团队的研究方向为免疫微环境、肿瘤免疫、免疫相关疾病。

澎湃新闻11月8日发表评论称,除了已经确诊的三人,其他近年来与实验室有过接触的医生或学生情况如何,还有没有人接触了类似的实验,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调查。红星新闻当天也评论称,由于实验研究工作的特殊性,人们将患癌与实验环境、试剂产生联想,是一种合理推测。对此,院方需要进行详实、透明的信息公开和调查。

疑点之二是导师将患者踢出群聊。网传截图显示,罹患胰腺癌的黄某确诊后就被导师苏士成踢出聊天群,黄某的妹妹11月8日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确认此事属实,“一号出病理,二号就踢人”。

由于癌症发生的诱因复杂,有专家指出了调查的难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主任仵正说,即便同一个实验室的课题组内先后出现三人患癌,也很难证明癌症的发生和实验室环境或使用试剂存在关联性。

几大疑点加重公众怀疑

对于上述疑点,有网民评论道,同实验室三人患癌是巧合,深夜2时22分回应也是巧合,消防检查还是巧合,“哪里会有这么多巧合?”

对于实验试剂致癌的猜测,另一个由学者创办的科普公众号“返朴”11月8日发文称,致癌突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转变为癌细胞,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癌物,无论可诱发哪些类型的癌症,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可检测到的恶性肿瘤。

对于网上有猜测认为癌症原因是小鼠肿瘤移植误植到实验员身上,由学者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星期四(11月9日)发文称,鼠源的肿瘤细胞没法在具备免疫系统的人身上存活。另外,对于放射物致癌的猜测,文章指出,一般实验用量非常低,和医院放射科里工作的人没法比,很难想象会造成健康威胁。

应该如何面对舆情?

宋尔卫的儿子宋世建(音译,Shi- jian Song)2017年还在广东实验中学读高中时,就在顶级期刊Cancer Research上以作者之一的身份发表论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苏士成。(Cancer Research期刊网站截图)

最近几天,中国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平心而论,网民的怀疑未必全都正确,仅凭现有信息,不能认定研究员患癌症与做实验相关,也不能认定事件中存在学术利益勾连,就连那诸多巧合,也可能真的是巧合,不能确定背后一定有猫腻,还是要让事实说话,等详细可信的调查结果出来才能判定。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面对舆情汹涌时,更正确、更好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院方回应称,近年在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确实有人罹患癌症,但只有三名,且无在读学生。

学生集体患癌?

这起疑云密布的事件,究竟会如何发展?

疑点之一是回应的时间和措辞。有网民指出,院方选择在深夜2时22分发文回应,避开了舆论最热的时段,并且强调患癌者只有三人,而“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刻意营造患者占比很小、患病纯属偶然的观感。

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黄某等人所在的实验室已经在11月8日被拆除。(互联网)

学术圈是个专业门槛很高自身又比较封闭的圈子,此种属性让圈中人士在面对社会舆情时有知识上和心理上的优势,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遮遮掩掩不坦诚、玩文字游戏、打利益算盘,就会让公众彻底失去信任,民众将以最坏的可能性来评估事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品德,舆论热度变得更大,将来需要面对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恐怕也会更大。

不过,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一年内接连有三人确诊患癌,且都年龄不大,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