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公务员究竟是不是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好选择,答案见仁见智。但亲人和社会过于沉重的期盼,无疑会为本就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最终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着这样想法的中国父母不在少数,以至于很多年前就有部分省份网民把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化用成“不孝有三,无编为大”来自嘲。而疫情期间兴起的新一波“考公热”,则让这样的调侃蔓延至了全国。
也有网民将这起事件和节选自清代名著《儒林外史》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进行了类比。在小说中,范进家境贫困却一直执着于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终于在50多岁、参加了20多次考试后中了举人。面对官方报喜和邻居亲人态度的大转变,范进大喜过望乃至疯癫,被一记耳光打醒后,却又端起了“官老爷架子”。
有人用《围城》的名句比喻考公的现状:“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有人评价,“考公热”并非因为编制变“香”了,而是外部经济越差、体制内的工作就越有吸引力。职场的内卷和对未来的不安,使年轻人转向了稳定的公职,难免也就进一步加大了本就严格的国考的难度;生活的压力使人们无力选择“躺平”,而有人的地方就会不可避免地“卷起来”。
有网民评论说,除了少数能“上岸”的幸运儿,其余大部分考生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四个基本”:“家底基本考光,关系基本考僵,体格基本考伤,精神基本考崩。”
但公务员考试的参考成本高、通过难度也大,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参加呢?
很多网民分享,自己在大城市企业里从事相对高薪的职业,甚至拿着百万年薪(人民币,下同,1新元约等于5人民币),在父母看来依然是“不务正业”,没有在老家“吃公家饭”做公务员或做有编制的老师、每月赚几千块钱来得成功。
中国网民哀叹于一名未来本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失败的打击,最终出现精神问题;他们也不免质疑,公务员考试究竟有多难,才会让人精神崩溃,而其带来的岗位又究竟是有多吃香,才会让父母强制女儿连考五年?
“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也有部分考生选择在职备考,甚至同时进行考研、考公、求职等多手准备,但这对于考生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极大考验,从网民分享来看,普遍效果也不如脱产备考。
与高考、考研等学业深造考试不同,“国考”是工作招录考试,可以看做是求职的一个选择,主要分为笔试、面试和考察三部分。但与求职时考察已掌握的专业能力不同,“国考”的笔试部分主要考察通识和思辨能力,对于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是需要特意备考的考试。
如果仅仅是由于父母的期盼和执念,考公的热度在理应向往自由的青年人群体中不至于如此。可这几年社会职场压力和求职难度持续增加,加上疫情带来的经济和生活动荡,使年轻人也开始主动追求“稳定”。
不过,很多网民也提出,公务员并不是父母想象中的完美工作:除了部分发达省份的小部分岗位能拿到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大部分普通公务员都是拿着当地平均线左右的工资,有的地方甚至月薪低至两三千元。而虽然胜在稳定不易被淘汰,但基层公务员也会遇到加班等情况,工作压力不比普通企业员工来得少。
编制为何成了宇宙的尽头?
考公到底考什么?
国考的题目通常会涵盖政治政策、常识通识、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表达等,虽然从绝对难度来说并不算高难,但是由于考题形式独特,加上报考人数庞大、录取名额有限,“万马千军过独木桥”的极低录取率使其成为了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
对于很多传统的中国家长来说,孩子考上公务员不仅仅是拥有了稳定的“铁饭碗”,还代表着他们是国家认可的品学兼优人才,可以“光宗耀祖”、让父母在亲友面前更有面子。
不过,从家长的角度看,大部分人有着希望孩子得到“铁饭碗”的执念,也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也不希望看到孩子面对996加班、职场内耗、中年失业等困境,希望能在自己还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支持孩子考上公务员,不求荣华富贵,但至少可以拥有稳定的下半生。这样的爱何其现实,却也何其无奈。
《范进中举》入选了中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寓意在于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扭曲、讽刺社会的趋炎附势,此时被网民拿来类比,倒也不算突兀。
近两年来,中国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受到关注,“考公热”在年轻人间兴起,相关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不过,这两天引起讨论的,则是四川一女子连续五年考公失败后,近日被确诊了精神分裂症的消息。
数据显示,国考报考人数从2010年代迈入百万区间后,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50万人上下;而2022年报考人数出现猛增,比前一年增加50多万人、首次突破200万人,而今年比2022年又再增加了近50万人。报考人数之多,以至于“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网络调侃似乎成了现实。
不过,更多网民认为,小说中范进是“上岸”后疯的,最后仕途也算顺利,与此次事件中考公失败,未来即使康复,也大概率会因为精神疾病史而难以成为公职人员或找到好工作的女孩没有可比性,感叹“生活比小说还讽刺”。
在大量对父母的谴责声中,在微博上拥有400多万粉丝的外科医生“白衣山猫”也提出,精神分裂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很多,强制考公五年只不过是后天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可能病因,将二者这样关联讨论并不科学,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以2023年的报考数据为例,计划招录3万7100人,报名人数却接近260万人,实际参考人数也超过152万人,总体录取比例超过40:1,部分热门岗位招录比更是达到“万中无一”。
很多网民也分享了自己或身边的案例,批评父母对孩子过强的掌控欲,以及以“为你好”为由规划孩子人生,成为了很多家庭悲剧的导火索。
除去部分确实怀揣“为人民服务”理想的考生,大部分人选择通过公务员考试取得编制,多少都是出于身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中国社交媒体上时不时也能看到,“上岸”后的网民分享在接触了日复一日、缺乏提升前景的工作后,迷茫于才华、抱负和未来被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困住、进退两难的窘境。
除此之外,“国考”一般在10月报名,年底考笔试,次年春节后面试,再加上上岸后还有考察政审的时间,整个考试周期非常长,各阶段竞争也都十分激烈,很多考生都会选择毕业后不就业直接考公,或者辞职脱产备考。
不过,从网民的评论中不难看出,他们对父母究竟做了什么并不真的在意,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是难过之余,却并不惊讶。网民普遍笃信,是父母对成为公务员的病态执念害了孩子,甚至讽刺道,这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可能是全家病得最轻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星期五(4月7日)报道,该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考公五年后依然没有“上岸”(即成功录取公务员)。其母亲称,女子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异常行为,最近和家人对话也经常答非所问,“扬言自己是局长”,经检查后确诊精神分裂症。
现代版《范进中举》?
尽管新闻词条登上了新浪微博高位热搜,但关于这起令人叹惋的新闻,除了上述简短的描写,中国媒体其实也没有挖出更多的细节,我们也并不知道那对父母究竟是如何“强制”女儿考试的。
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国考”“考公”,演变自古代的科举考试,现行考试方法从1994年开始定型,是绝大多数人获得编制、成为公职人员的唯一途径。
而脱产备考意味着考生在此期间没有经济来源,需要依靠积蓄或者家人资助,会在考试压力之余也给考生造成经济和心理压力。此外,如果他们没能成功上岸,就要再次重复这一可能长达一年的周期,或面对简历空窗期为重新进入职场增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