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也称,“在医保战略性购买的框架下,优化门诊保障待遇是结构性调整”,是在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王震解释说,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意味着它具有互助共济、责任共担、共建共享的性质。调整个人账户是调减当期计入,没有动个人的历史结存。改革前,个人账户无法给别人使用,“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出现过度沉淀、共济性不够、欺诈骗保等弊端。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调整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结构后,增加的统筹基金主要用于门诊共济保障,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待遇。意味着改革后,以前不能报销的普通门诊费用可以报销了。

湖北武汉近期因医保改革问题接连出现退休人士聚集维权活动,中国官媒新华社引述专家说法作出回应,强调改革后报销金额不降反升。

对于最受关注的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会否影响医保待遇,中国社科院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说,“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减少,并不意味着参保职工医保待遇的降低或损失。”

对于有民众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受访专家与业内人士建议,要切实回应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在提高医疗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加强政策解读等方面着手,破解群众求医问药难题。

新华社星期三(2月15日)刊发题为《权威专家解读职工医保改革热点》的文章,请专家和业内人士解答医保改革的相关问题。

文章指出,虽然周某改革后个人账户当年少划入1404元,但他享受待遇增加了2586元。

同时,对于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是否因为统筹基金没钱、要个人账户“补窟窿”的质疑,专家称,这是对中国医保基金收支情况不清楚而产生的误解。

《武汉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本月1日正式生效,正式实施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当地很多退休人士对新规实施后划入个人医保账户的资金大幅减少表示不满,多次上街聚集维权。

文章以武汉市退休参保职工周某为例算了一笔账,指医保改革前周某的个人账户每年划入2400元(人民币,下同,约467新元)。周某患有脑梗,但因当地没有门诊统筹政策,在门诊看病无法报销。改革后,他的个人账户年划入调整为996元,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医发生门诊费用7150元后,按新的门诊统筹政策报销,除去门槛费500元,按三级医院60%的报销比例,即可报销3990元。

他解释,个人账户减少的“钱”将转化为统筹基金“大池子”的增量,用来承担以往个人账户“小池子”需要支付的普通门诊费用,且个人账户之前的累计结存仍归个人使用,实现保障“增量”。

具体到个人账户改革对老年人的影响,上述指导意见明确,普通门诊统筹保障水平以50%起步,并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对退休的老年人再给予倾斜支付。

此外,在普通门诊保障健全之前,不少地区先行建立门诊慢特病保障机制,用统筹基金支付常见于老年人的慢性病、特殊疾病在门诊发生的费用。

延伸阅读

文章还说,通过对多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方案的对比发现,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拓宽,使用主体从个人扩宽到配偶、父母、子女等,“这对老年人来说更是个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