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20年1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引导厂商针对老年人常用的产品功能,设计制作专门的简易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等。

司机有点着急,催促道:“人家都等你的啊。”当老人依旧无法成功扫码时,司机说:“下去弄好了再上来吧。”无奈的老人说了句“不耽误大家了”,然后黯然下车。

九旬老人买面被拒

视频显示,老人先是拿出手机,试图照司机的要求,“打开微信扫一扫”。但老人并不能熟练操作,对司机说:“我不会用这手机。”

网上流传一段旁观的记述:“一位老太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十元钱,说今天是她生日,想买二元钱切面(我看她有八十多岁了),因为没有手机,不能扫场所码,营业员说不能卖给她。老太说用身份证行吗?回答还是不行……看着老太佝偻的背影我在想她的余生还有几次生日呢?”

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志愿者帮助老人操作申领“离线码”。(新华社)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老布,大半辈子在牢中渡过,年迈时重获自由,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天翻地覆,科技文明以及相关的社会习惯让他感到不适、焦虑与无用。他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不只是让他们更便捷地买到面、搭上车那么简单,而是防止他们被社会与时代抛弃,在暮年感到精神上的流离失所。

虽然这些商家的举措,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用户群,但确实降低了老年人掌握科技的门槛。只不过,这些产品优化能达到的效果有限,低门槛也不意味着无门槛。

王阿婆最终如愿以偿,有人帮忙买到鲜切面,但不是所有老人都如此幸运。本月初就有一段扎心的视频。同样在上海,6月2日上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因不会扫公交车上的场所码,在车上独自折腾了两分钟手机。

不过,要获得“离线码”,长者需要在线下自助终端机申请并打印,有效期为180天。若“离线码”遗失,需要在“一网通办”电脑端或“随申办”移动端在线挂失,挂失成功后再到线下窗口自助终端机重新领取——可见,长者还是避不开需要与科技接触,可能还是要别人协助获取“离线码”。当然,这基本上是一劳永逸,要比每次扫描简单。

王阿婆说,买到面后,本以为整件事到此为止。没想到后来传到网上被那么多人知道。“街道、居委、街坊四邻都很照顾我,手机什么全部帮我弄好,弄好了好让我出门,这么好的人……大家都很不容易,我心里很难受。”

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都有针对年长者的设置或模式。譬如点餐应用“饿了么”就有“长辈模式”。除了应用,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都有类似的简易模式,用大字体、鲜明的颜色,配上简单易懂的操作,让老人容易上手。

其实,中国多地政府都明白老人面临的困难,并推出了应对方案。回到“九旬老人买面被拒”事件上,第六粮油的员工当天询问王阿婆是否有带“离线码”。“离线码”是“纸质离线随申码”的简称,是专门为了便利老人,试图消除“数字鸿沟”的举措。

便利老人的举措

事实上,老人因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而碰壁的例子一直都有,只是在疫情常态化下,日常生活中多了些需要手机操作的步骤,老人遇到的困难就增加了。能出门走入公众视野,遇到问题或碰壁,还可能得到旁人协助,或被放到网上引起关注。之前在封控管理下,独居老人如果不会上网,网购物资可谓天方夜谭,遇到问题也无人知晓。

有网民感叹:“这个码那个码……真心烦,年轻人都要搞不清楚了何况老年人!”也有网民批评:“为什么信息化、大数据喊了这么久,身份证都能和公交卡绑定了坐公交却还要扫场所码!信息化不是手机智能化,更应该是傻瓜化、无障碍化。”

中国加速的人口老化问题,意味着更多人将面临“数字鸿沟”。(互联网)

综合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等媒体报道,上周六(6月18日)是上海静安区居民王阿婆91岁生日。她独自出门,想要买点鲜切面,再买点排骨,做排骨面为自己庆生。

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渗透到人民日常的方方面面。搭不上技术快车的长者,不仅享受不到便利,基本生活都很可能受影响。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亿人,占18.70%,相比10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约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在微博上,有些批评第六粮油店的声音:“店员不能递出来给老人家吗,我们都会变老的啊。”而也有不少认为,在疫情下,大家都很无奈:“门店有什么办法?不扫码被查出来就停业整顿罚款,万一造成大范围传染,经营者可能被拘留。““这件事也不能怪谁,大家都很难,店员也没有职权越过防疫政策。”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去年称,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王阿婆没走多远,在马路对面弄堂边又遇到60多岁的邻居老伯,问阿婆什么事,之后邻居帮忙去买了两元钱的切面,并送到阿婆手中。

“数字鸿沟”在仰赖科技支持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更突出,连给自己买面条庆生都如此艰难。

《人民日报》今天(22日)的一篇评论就写道:“不少老年人不太会上网、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老人如果不会用智能手机,可以打印一份“离线码”随身携带,进入场所时,工作人员可以扫描“离线码”确认身份信息与健康状况。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第六粮油店,需要扫场所码才能进入。(互联网)

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是多元的,譬如劳动力减少、对医疗系统造成负担等。在这些重大问题面前,老人会不会用智能手机,或显得不太紧急。但当社会变得愈加智能化,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就等于与世隔绝。中国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指出,老年人如果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的信息化应用,不能获得基于信息化的各种服务,就将日益被信息化社会隔离。

或许,官方能做得更多,例如提供更多培训,以及在制定涉及科技的任何政策前,考虑年长者是否能适应,并提供简单便捷的解决方案。

王阿婆告诉记者,买面不成,后面的人又排着队,自己就先出来了。出来时一位老伯说可以帮忙购买,但一扫场所码发现核酸阴性报告超过三天,也没买成。“不好买就算了。”阿婆说,两人随后简单交谈了一会就各自离开。

科技迅速迭代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加深,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人面临“数字鸿沟”。

老龄化加速 更多人面临“数字鸿沟”

老人不会用手机在公交上扫码,折腾半天,最终无奈下车。(视频截图)

阿婆用不惯智能手机,平常出门不多,也没带手机的习惯。她当天早上7时许来到住家对面的第六粮油店门口排队买面。这家老字号在开门前就排起长队,阿婆也是熟客。

跨不过“数字鸿沟”的中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