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凡尔赛2.0”气息自然招来了网民们的口诛笔伐,网民现学现用模仿博文中的经典句式,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自己的版本,在互联网上掀起了“privilege”狂潮。
一名网民以“既然提到privilege(特权),那我就来说说我的高傲在哪……”开头,回顾了自己作为小镇青年平凡的成长经历。
还有一名网名则说,“马上考六级了,我甚至还不知道privilege什么意思,“写到这里,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网民们在“privilege”文体中体现的“特权”与原博的优越境况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式的表达既是一种嘲讽,也是一种无奈。
“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国际部”是怎样的学校?
“是空白a-”在博文中提到,在特权中学会善良的妹妹就读的是清华附中国际部,而这个学校只收“双重国籍”学生且可以直升清华。
“既然提到privilege(特权),那我就来说说我的高傲在哪……”,“写到这儿,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这两句看似无厘头的开场白却是中国本周最热门的互联网用语。
各种花式“privilege梗”最近频频冲上微博热搜,在网民一次次的加工后成为时下流行的自嘲、调侃新方式。
然而, “privilege梗” 实际上是踩中了不少网民的痛处,他们试图以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绘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
“privilege梗”从何而来?
一名叫“瑞清ching”的博主上周日(16日)上传了一则《我在北大附中上学的一天》的Vlog视频,引发网络热议。
这段不到一分钟的北大附中学生生活视频处处体现着一种人文教育下的精英气质,例如学生们选修的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每个人抄写的《论语》是精致的线装本,体育课有击剑项目,午休的活动室和自习的图书馆都宽敞明亮,还有专供学生表演戏剧的舞台空间。
这个说法立即遭到校方否认,清华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说,“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直升清华的项目,也没有这样的招生政策。且我们也从未给清华附中开一个额外的通道,对于所有的外国留学生都是一样的招生政策与渠道。”
校方同时还表示,“清华附中国际部从未招收过双重国籍的学生”,并强调“双重国籍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我们学校是无端中枪。”
尽管校方否认了这方面的“特权”,但查看一下这个学校的背景和资质也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教育条件和资源优势仍然是得天独厚的。
资料显示,清华附中国际部位于清华附中校园内,独立拥有一个教学楼。配有新风系统设备的教学楼内设有体育馆、艺术馆、音乐馆等。
学校教学成绩也十分亮眼。2019年,清华附中国际部的38位学生,收到了来自全世界76所大学发来的150余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并拿到了累计60余万美元的奖学金。
而从学校官网显示的信息看,每学年约20万(人民币,约5万新元)的高昂学费不是一般等闲之辈能够支付得起。
再来说说Vlog中人人称羡的北大附中。
这所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学校实行走班制,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表,这大概也是视频中为何学生们都在各个豪华教室中不停穿梭的原因。
由于学校宽敞,一些课室之间相距较远,要从一个教室走到下一个教室,10分钟的课间时间有时都会很紧张。
该校近年高考成绩数据显示,平均清北录取率高达10%左右,50%以上的同学升入中国985高校,95%以上同学升入重点本科院校。
根据清华北大去年在京招生录取信息显示,其中北大附中有2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北京大学录取21人,清华大学录取八人。2019年清北在北大附中也录取了27人。
换句话说,北大附中的学生生活既充满了素质教育的人文色彩,也没有让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败下阵来。
谁不想在北大附中幸福上学?
针对由“privilege”引发的教育资源不公的争论,光明网前天以《谁不想在北大附中幸福上学?》为题发表文章说,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北大附中生活,对所有经历过高考沉重压力的网民而言,不啻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
文章说,优质教育资源在任何时代都稀缺。但追求绝对公平是一种美好却遥远的理想。
文章呼吁,与其放大教育焦虑,不如关注当下,切实探索多校划片、就近入学、租房积分入学、乡村教师补助等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的现实举措。
中国青年网也发文表示,引起争论的本质并不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观念之别,而是资源差异导致的结果。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形成,既有历史成因,也是社会规律使然,想要让种种鸿沟得以弥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久久为功。
实际上,早在2017年,出身外交官家庭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受访时就道出了一个资源分配不均、阶层越来越固化的残酷真相:
面对这段视频展现出来的优越性,一些网民感叹这样的学习条件比他所就读的大学还要好,还有一些网民针对视频中出现的“高中生活真的好快乐”字幕,意味深长的感慨说:“人家现在快乐,以后还会更快乐”。
不过,对于大多数没有机会享受同等教育条件的网民来说,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展现教育资源的不均,还高调发出来,让人咬牙切齿”。
伴随着这段视频引发的争议,一个名叫“是空白a-”的博主隔天(17日)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长文则正式开启了“privilege”模式。
“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这种冲击对众多在内卷洪流中苦苦挣扎的普罗大众来说是十分痛苦扎心的,当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指望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鸡娃”以赢在起跑线时,却发现起跑线是由那些在资源上占尽优势的“高端”家庭来决定的。
文章开篇似是针对视频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讨论直接回应说:“既然提到privilege, 那我就来说说我的高傲在哪。”
这名博主以自己一个在清华附中上学的妹妹为例,说“清华附这种国际班不是你有钱就能上的,首先必须是双国籍。妹妹可以直升清华,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接着,她讲述了这位妹妹在直升清华和高考考央戏之间的犹豫,以及自己是如何帮助这位妹妹分析利弊,择定一个最佳选项。
随后她在博文说:“写到这里,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这篇博文在结尾写道,所谓“特权”教育,让她可以更加柔和地看待事物,把身边的人当作人,而不是竞争者。“我们在有特权的环境学会了善良”并形容那些“叫嚣不公平”的人“字里行间里永永远远都浸透着嫉妒这两个字,真的让我恶心。”
正如网民调侃的那样,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生在罗马,他们的父母还在罗马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