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17万亿元人民币;预估中值4.6万亿元人民币。M2同比增速9.4%,低于10.1%的预估中值,而去年12月增速为10.1%,显示广义货币扩张速度回落。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中国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一年来首次录得同比上涨,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重回通缩,扭转了前月的上涨势头。

中国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7374.82亿新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招商证券认为,1月家庭部门贷款余额增速大举反弹1个百分点,大大超出预期。而政策层面“房住不炒”的指导目标未变,刚刚出炉的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是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讨论家庭部门过于庞大的债务问题。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家庭部门负债增速下行的趋势非常确定。

中国央行此前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罗云峰等发布的点评说:“融资超预期的部分主要来自非标和住户贷款,考虑到政策方面对于这两块融资的态度,我们相信其强势很难延续,维持实体部门负债增速下行向名义GDP增速靠拢的判断。”

张旭并认为,实体经济的需求不太可能在一个月内发生突变,目前企业信贷需求是强劲的,但并不是过热的。国泰君安发布的点评称,企业端中长期贷款多增,更多体现的是经济需求稳健,企业资本开支意愿的提升,预判未来企业端中长贷依然会有较好的表现。

据彭博社报道,参与调查的28位经济学家此前对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期区间为3万亿至3.9万亿元。数据并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上涨12.7%; 去年12月上涨12.8%。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说:“1月份的数据容易受到上年‘积压’项目的影响。一些项目无法于上年内投放,会‘积压’至次年1月集中放款,这也是形成历年‘开门红’的重要原因,而‘积压’量会夸大1月数据的波动。”

由于存在春节假期因素,对中国每年1至2月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存在扰动,因此仅凭1月较强的信贷增速断言中国经济过热,或为时尚早。同时,市场机构多指出,目前居民跑步加杠杆的趋势或不会持续。

兴业研究的报告说:“展望未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收紧,居民部门加杠杆的速度有望放缓。但在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具备全面转向的基础,社融增速或总体延续稳步下行的态势。”

岁末年初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火爆,居民贷款买房需求亦随之高涨。中国央行数据显示,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了1957亿元。兴业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增幅是2017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央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一个专栏的形式讨论了居民部门的债务风险,显示监管当局对个人房贷、消费贷等快速扩张的风险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