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发源于中国东南部,蜿蜒流经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其间被许多水坝阻断。如今,它流到越南时,几乎没有淡水可以冲掉渗入内陆的海水,而海平面上升带来了更多海水,使灌溉渠变咸。随着气温升高,这个问题只会恶化。

中国一项研究发现,极端降雨在过去20年导致大米产量下降。在印度,当局因为担心国内粮食供应不足而限制大米出口。在巴基斯坦,庄稼因酷热和洪水而歉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时间的干旱导致许多田地休耕。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报道,随着地球升温,大米种植正面临危机,进而威胁到数十亿人的食物与生计。除了降雨不足或过多,海水倒灌也会破坏作物,夜晚气温上升也使得产量下降。

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健康科学教授齐斯卡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刻。这是一个用更少资源生产更多产品的问题。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做到这一点?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全球甲烷排放约有8%来自稻米种植

50年前,稻米种植也曾面临挑战,但情况和现在不同。当时,世界通过高产的杂交稻加上化肥的使用,大幅提高了稻米产量,以应对饥荒问题。

如今,这样的集约耕作却制造了新的问题,包括耗尽土壤蓄水层、导致化肥使用增加、减少稻米品种多样性,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也会造成空气污染。此外,气候变化还打乱了稻米赖以生存的光照和降雨规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也可能导致谷粒的营养匮乏。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大米生产的威胁,世界各地正在尝试各种新方法,如改变耕作时间表、培育能够抵抗高温或盐渍土壤的种子、重新使用耐受力强的古早大米品种等。

另一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是,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约有8%来自稻米种植。这虽然远低于占35%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但化石燃料可以用其他能源替代,而大米是全球约30亿人的主食,没有那么容易取代。

1975年,越南决定种植更多水稻,以应对战后饥荒,最终成为仅次于印度和泰国的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而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关键稻米产区。但在这一过程中,湄公河也被人类的双手重塑了。

范辛陶说:“我们现在已经接受,海水快速上涨是常态。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准备。”他指出,过去在旱季,海水侵入内陆30公里左右的地方,现在则可到达内陆70公里。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阿肯色州研究人员建议农民改变做法,不要持续淹没稻田,而是让稻田干一点,然后再浇水,如此重复。一项进行了七年多的实验显示,这么做可以减少60%以上的水稻甲烷排放。

气候危机对小农打击尤其大,而在亚洲有数亿这样的农民。越南沿海朔庄省负责水利灌溉工作的官员范辛陶说:“他们只能去适应,否则就无法生存。”

气候变化还带来其他风险,农民已不能指望季风季节会像以前一样,从5月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在干旱年份,农民会提前10天到30天播种水稻。在沿海地区,许多人在种水稻和养虾之间轮换,因为虾喜欢有一点咸水。

(纽约讯)气候变化已影响大米产量,促使世界寻找种植稻米的新方法。与此同时,稻米种植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继续生产这种关键作物,也成了一大难题。

60岁的朔庄省稻农邓清生指出,养虾利润高,但也伴随着高风险,不仅容易出现疾病,也可能使土地变得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