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起来是哪一年,以前没有什么娱乐,一开始是爸妈买报纸,我就跟着看,后来每日看报渐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以身作则,如今女儿也养成阅报习惯,只不过现在大家多在手机或平板上看新闻。”

1983年成为学生报刊《新一代》第一批少年通讯员后,王启贵就辛勤笔耕,常有作品见报。

对一名中学生而言,投稿最大的乐趣除了文笔获肯定外,是作品一经刊登,就会有比零用钱高出许多的稿费。从文字取得的满足感,一度让他想投身新闻业。

“从报纸到电子报,是一个需求上的转变,我认为这是好事。新加坡每年都有很多人出国,有了电子报,他们在国外随时随地可以看本地新闻,没有界限,也与新加坡保持连接。电子报还可以扩大读者群,不一定要本地人才可以看,能有其他各国的读者。”

王启贵平时除了关注本地新闻,也注意国际局势发展,早报的国际版和中国版是他必看的版面。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阅报习惯,可能可追溯到小时候父母从大巴窑住家楼下报摊购买每份3角的《南洋商报》或《星洲日报》的日常,这是他童年阅报的最早记忆。再年长一些,报章上连载的金庸、古龙、温瑞安等名家武侠小说,陪伴他度过许多美好时光。

“以前没有中国版,随着中国崛起,早报有了一个专版,新加坡读者需要知道中国发生什么事。”

1983年,王启贵(站者右三,戴眼镜者)和第一届通讯员到圣约翰岛野外露营。(受访者提供)

40年过去了,已步入中年的王启贵(56岁,保健产品销售人员)虽不曾当记者,但他与本地报章的缘分仍在延续,如今是《联合早报》电子报订户。

王启贵认为,全球局势已越来越不可测,他建议未来《联合早报》可效仿当年另辟中国版的做法,增设亚细安专版,把东南亚新闻从现有国际版中,独立出来。

“目前东南亚新闻放在国际版内,可考虑另设亚细安版,这些国家和我们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全球局势不断变化,(可让读者知道)亚细安国家的态度、立场是什么?例如报道缅甸军政府或东帝汶将加入亚细安,这些都和我们相关。”

时代变迁,纸媒报道新闻的形式也从报纸,逐渐扩大到网站、电子报等多媒体呈现。同样是报道新闻、传播资讯,但媒介方式已大有改变。跟上时代步伐的王启贵认为,报馆顺应时代需求,改变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