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联合早报》改版,正式开辟“早报中国”专版,并成为早报的一个品牌。

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原则 不当判官维持客观

风风雨雨又过了五年。

作为一名观察者,我们也有自身的价值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守原则,但我们认为,新闻的出发点不是当价值上的判官,而是更客观准确地反映报道对象的走向,由此预测它的下一步以及对各相关方的影响。这是我们给自己的使命,也是早报中国报道希望提供给读者的价值。

传统媒体正面对许多困难,但我们看到的是机会,着眼的是广大的未触达市场,现有的产品还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要求,我们的报道还须要更准确、及时、丰富、深入、扎实、到位。我们会更加专注与努力。

我们博采中西方媒体、学界的视角,努力形成理性、平衡的早报视角。在有愈来愈多人怀疑“后真相”时代的世界已没有是非;认为新闻、商业与娱乐并无界限;甚至声称“选边才是公正”时,我们固执地追求专业原则,坚信忠于事实与客观态度还是可能的。

依靠多年的积累,早报中国新闻团队得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靠近真相,解释事件背后的逻辑。

与五年前相比,早报中国新闻的队伍更加完整,由“60后”“70后”“80后”和“90后”组成的团队,将资深新闻人的经验与年轻人新鲜的眼光,融合成一个集体。

这并不意味着合理化,也不表示认同,但当中国成为本区域乃至全球不可忽略的力量已成事实时,新加坡与国际读者需要去了解它的运作逻辑,以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

我们还发现自己无意中被卷进国际上不同力量拉锯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前线。在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意识形态干扰的时代,这并不让人意外。过去五年,我们曾处于中西方舆论交锋的风口浪尖。同时,中国的言论空间也在缩小。这五年,也是联合早报的网站在中国大陆被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不过我们深信,当我们抵抗诱惑与压力,冷静、理性并保持距离地观察中国,诚恳地记录时代,反映多元视角时,读者会给我们合理的回报。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这个过程中,早报被形容为“了解内情的外人”。

1988年,早报首次派记者常驻香港,打开了由特派员近距离观察及报道大中华地区的新局面。1992年北京设站,1994年进入台北,初现两岸三地的基本部署雏形。

《联合早报》迈入100周年,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一个敏感的关头,与转变中的国际形势一样,早报中国新闻报道也来到又一个关键时刻。

扩充团队走进新闻现场

此后,早报在中国大陆进一步扩大特派员阵容、拓展通讯员网络,先后进驻上海、广州、重庆,并在2023年设立早报深圳站。每一个新的站点,都紧随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力求接近真实的中国。早报也在1995年登陆互联网,触达新加坡以外广大的华文读者群体。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定位,对多年来关注早报中国报道的读者来说都不陌生。它立足于新加坡,既不随中国媒体的旋律起舞,也不盲从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和定位。

我们设立新的站点,开辟网络栏目“下午察”,组成社交媒体团队,在微博、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拓展受众。我们也在重庆设立技术团队,加强报网融合,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这些年来,我们关注中国高层政治,也贴近寻常百姓家;我们追踪经济动态,紧跟海峡两岸、陆港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不错过任何一个重大的新闻瞬间。我们以独特、独立的“第三方”视角,努力呈现一个多面向与立体的大中华地区。

下来的风雨大概会更多,我们会秉持一直以来的信念:笑着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