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PCF)学前教育中心执行校长黄丽珍,以及职总优儿学府母语课程部课程培训督导肖珍参与讨论时说,教案仅提供一个框架,她们所属的机构鼓励教师探索科技,分享资源。

教师可善用人工智能,但教学目标才是关键。她说:“AI教学不一定要有机器人才叫AI教学。你可以用AI生成图设计活动,促进孩子思考和表达,工具多复杂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如何利用工具。”

幼教师生一起生成“混种动物”的图像,并假设有人制造动物咬伤人的假消息,由此展开讨论,引导儿童认识人工智能和潜在风险,也培养孩子的思考和语言能力。

研讨会邀本地教育工作者交流 着重探讨人工智能与教学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星期六(11月9日)举办第五届华文教学高端研讨会,邀请本地教育工作者交流分享,以进一步推动中文教育领域的讨论与合作。今年研讨会着重探讨人工智能与教学。

针对参与教师希望有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培训和资源,她说,网上不乏实用资源,教师们可上网探索自学。

在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以及21世纪技能的培养”的研讨会上,国立幼儿培育教育学院高级讲师符婉月以上述学习活动为例,分享如何培养幼童的人工智能素养。她认为,孩童是有能力掌握这些知识的,关键在于教师须提供适当的引导。

新加坡社科大学学前华文教育学士及学前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主任陈如意博士指出,人工智能可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效率,也可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活动。未来的教育将更注重个体差异与需求,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发挥作用。

然而,这牵涉到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以及教师对技术的适应力。教师更要懂得利用专业判断,掌控人工智能,而不是被它掌控。陈如意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师要重新定位,扮演引导者、数据管理者和创新者等角色。

她说:“我们必须创新,提高自己的技能来活用人工智能,而不是盲从。我们要加强对隐私和数据管理的认知,重新自我定位,并持续专业发展,不要抗拒学习新事物。”

延伸阅读

符婉月在聚焦学前教育的分享会上说,人工智能已走入广大生活,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是必要的,任由孩子自行探索,风险可能更高。“我们要帮助孩子去了解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从关系。AI是人创造出来的,由人去训练和改进。AI因此有它的局限,不是万能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并帮助孩子了解的。”

一些教师也提出学前中心对科技教学有所限制,以及关于使用既定教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