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愫琳透露,目前脑库的注册捐赠者中,有约四分之三没有脑部或神经系统病症,且大多数是40岁至60岁的壮年人士。

每日接触病人 卫生服务员也盼为医学研究出一分力

卫生部卫生总司长麦锡威教授出席脑库新加坡成立五周年活动时致辞指出,随着本地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研发增加,储备着亚裔大脑样本的脑库将是国家资源,并在与研究机构和捐赠者的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杨洁受访时说,父亲要捐赠大脑的决定,在家中没有遭到反对,她也在考虑未来登记成为捐赠者。

“比起死后能够带走什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贡献。”

当身体情况不允许他继续开德士后,王源贵三年前转行当卫生服务员,在黄廷方综合医院打扫卫生、整理病房。每天与更多医生和病人接触,使他更坚定自己想为他们做些事的信念。

王源贵两年前确诊患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后,毅然决定以后将大脑捐献给脑库新加坡。他受访时说,儿子起初对这个决定略有微辞,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杨洁(47岁,医疗器械公司商务顾问)受访时说,那时父亲偶尔会忘记她和母亲是谁,但对于要把大脑捐献给脑库新加坡的决定,他一刻也未曾动摇过。

脑库新加坡主任黄愫琳副教授介绍,脑库平均每拥有100名登记捐赠者,每年就能从逝者身上取得一副大脑。“为了满足本地研究需要,我们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招募到数千名捐赠者。”

作为东南亚首个脑库,脑库新加坡星期五(11月1日)宣布,开始向本地科学研究项目提供大脑样本,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亚裔大脑特点、研发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两年前从新闻中得知有人在死后将大脑捐献给本地脑库进行研究后,杨洁向患有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和强迫症的父亲杨全博(78岁)提议,他也可以成为脑捐赠者。

同为注册脑捐赠者的王源贵(66岁)第一次听说器官捐献,是多年前一次深夜接送医生乘客回家时。从那时起,死后将身体奉献给科学的想法便在他的脑海中扎根。

脑库新加坡也与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支持本地神经科学研究和推广公众教育领域合作。

脑库新加坡自2019年成立以来有380名注册脑捐赠者,杨全博是其中一人。截至目前,脑库共收到九个捐赠大脑,以及四个捐赠脊髓。这些器官在经过专业的急冻和切片处理后,保存在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的脑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