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林志蔚使用科学工具制定参考地图的提议,陈振声回应时则反问,“公平性指的是程序,还是以结果对我是否有利作为判断基准?”。

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潘群勤在国会上提出个别议员动议,要求政府检讨选区划分的程序,“以提升选区范围检讨程序对各个政党的透明与公平”。

毕丹星一开场就指:“过去数十年来,人民行动党通过选区划分和重新划分获得政治优势”——明确地把这场辩论拉入政党政治博弈范畴。

这次辩论的重点在于谁能主导辩论核心;短短两个小时的辩论中,朝野双方讨论的核心议题就出现至少三次变化。

他与梁文辉交锋时,同样抓紧这一点,追问梁文辉提出检讨EBRC,最终要取得的“成果”,指的是否是某个政党或候选人的输赢。

退一步看,或许在这些敏感政治议题的辩论中,最难的不是说服任何政党,而是如何确保一些理性的声音,以及值得考虑的建议,不被埋没于你输我赢的争论中:因为选民关注的不只是谁赢了这场论战,而是这场辩论对于强化本地民主程序能起多大作用。

陈振声就动议作出回应时话锋一转,批评这项动议是以政党利益出发寻求检讨选区范围检讨程序,“这从根本上就是错的前提”。他强调,“选区划分的过程是用于服务新加坡人,不是服务政党利益”,从根本上推翻了此次动议的正当性。

潘群勤提出选民近年来越加关注的选举议题,包括EBRC报告对选区范围变化的解释简短而模糊;EBRC报告发布到国会解散之间的间隔时间不明确,可能引起的公平性质疑;以及呼吁降低选区划分不公(gerrymandering)的风险。

陈振声进一步把辩论焦点导向两个核心问题——是谁在把问题政治化,以及怎么样的做法才算是选区划分不公。

他指反对党议员对选区划分不公的讨论,终归一点,即“我们差点赢得这个选区,我们认为下次能赢,所以不要改变它,因为我们要再尝试。讽刺的是,若EBRC真的把这些政治考量列入决策范围,这肯定就是选区划分不公。”

延伸阅读

她建议EBRC更详细地向公众解释为何某些选区的范围出现变化,并且列明选区划分完成后到大选之间,必须最少有多长时间的间隔。

显然经过几十年,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人满意的标准答案。正如陈振声在发言中所说,不管作出任何解释都无法满足所有政党,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可能对选区划分的改变不满;这不是因为选区划分程序,而是因为选举结果。

陈振声重申,EBRC并没有大选投票信息、不咨询任何政党、成员都是不隶属任何政党的高级公务员;其成员和程序隔绝于党派政治。“若我们让所有政党都参与,不论现在或未来,都将导致整个过程被政治化”。

反对党领袖毕丹星、工人党盛港集选区议员林志蔚,以及另一名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梁文辉都加入这场唇枪舌剑。执政党方面,则由主管公共服务的教育部长陈振声代表总理对动议作出回应。

潘群勤在开场中准备长达七页的讲稿,其中做了不少功课,详细对比历年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EBRC)报告内容、计算各区选民人数与议员比例差异,以及引述国外案例。

这已经不是国会首次就EBRC议题展开激辩,根据毕丹星列举的例子,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在1956和1957年就此在国会发言,工人党前秘书长刘程强也在1996年于国会提出相关讨论。

选区划分是朝野数十年来持续辩论的长青课题之一,潘群勤此次以动议的形式就选区划分提出建议,意味着议员不得不就此议题表明支持或反对立场,使这场辩论注定成为一场各党不能示弱的政治攻防。

选区范围划分的议题星期三(8月7日)在国会中,再次成为朝野交锋热点。

潘群勤提出动议的开场基调温和,寻求通过理性的论证,减少这个议题的攻击性和政治意味。但毕丹星和林志蔚两名工人党议员加入这场辩论后,朝野两个阵营对立的姿态变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