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目前已有两个生产厂,位于宏茂桥和加基武吉,分别由国家环境局和生物科技公司Verily经营,去年每周生产约700万只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

今年第一季度70%以上的骨痛热症病例是属于第一型病毒(DEN-1)和第二型病毒,这是大多数人曾经患上的“常见”病毒。(蔡家增摄)

就新厂每周生产600万只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会否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他说:“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是针对性技术,只针对(引发骨痛热症的)伊蚊。因此,破坏生态平衡的风险很小,甚至不存在。”

截至7月13日,本地今年通报的骨痛热症病例共计9874起,已接近去年全年的9949起。

合约将于2026年3月31日到期,环境局可选择延长合约至2028年3月31日,若选择延长,新厂的产量须进一步增加至每周1000万只伊蚊。

为帮业者估算可能须投入的资源,招标书列出得标者可能得在七个地区释放蚊子,包括四个组屋区和三个有地住宅区,但具体地区尚未敲定。

为在更多地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加大力度抑制伊蚊繁殖,我国计划建设第三个生产这种绝育伊蚊的设施以提高产量,新厂预计2025年第二季建成。

延伸阅读

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学者:风险很小

环境局将根据地区的骨痛热症历史风险、伊蚊种群多少,以及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的能力等因素,决定释放蚊子的地点。

环境局今年首季陆续把伊蚊绝育计划扩展至多五个住宅区,把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覆盖范围增至48万户家庭,占本地家庭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至于伊蚊繁殖对骨痛热症传播的影响,他指出,伊蚊种群大小只是因素之一,人口免疫力和循环的骨痛热症血清型等也会影响传播速度。

新厂初产每周200万只伊蚊 逐步提高至600万只

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助理教授林觉涛受访时说,新厂的规模预计能很大程度扩展伊蚊绝育计划的涵盖范围,高效抑制伊蚊繁殖。

伊蚊绝育试验计划2016年启动至今,在全国各个试验地区取得良好的效果,武吉巴督、蔡厝港、淡滨尼和义顺等地区的伊蚊数量减少90%以上。

国家环境局今年第一季陆续把伊蚊绝育计划扩展至多五个住宅区,2月20日率先在金文泰4道放飞35万只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李冠卫摄)

2019年至2022年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在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放飞至少一年的地区,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可能性降低77%。

环境局日前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为建设第三个伊蚊生产厂招标。当局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建设新厂是为了生产更多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以扩大伊蚊绝育计划的涵盖范围。新厂的位置将由标得项目的业者决定。

多个全球气象和气候研究机构预测,拉尼娜现象平均有50%至60%的概率会在今年出现,预料会带来更高的降雨量。

林觉涛认为,难以单凭拉尼娜现象来预测骨痛热症病例的趋势。他解释,降雨量与伊蚊滋生的影响不是直线式增长,非常高的降雨量可能把滋生处的伊蚊卵、幼虫和蛹冲走。

林觉涛说,2021年是骨痛热症的“淡季”,2022年则有病例激增的现象,之后一直没有出现骨痛热症暴发的趋势。不过目前来看,今年的骨痛热症基线传播水平为每周约200起至400起病例,比2021年的每周约或低于200起病例高。“公众应继续保持警惕,维持良好的住家环境卫生,抑制骨痛热症的传播。”

根据招标书,新厂预计2025年第二季建成,第三季起释放伊蚊。新厂最初的产量为每周200万只伊蚊,并逐步提高至600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