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史工作者李国梁说,大䑩船是当年新加坡河上最常见的驳船之一,头尾都呈方形平面,承载量在20吨以上。“它于19世纪末崛起,由于大䑩船的船身跟水位之间的距离比较低,容易进水,所以不适宜出海,只能沿着河边驳货到码头和货仓。”
两艘大䑩船将被运到加冷河滨公园进行拆除,预计8月底完工。
CQ @ Clarke Quay发言人补充说,为了保存这个标志性地标的文化遗产,克拉码头翻新工程的一个关键设计就是追溯码头的起源,通过遗产文化板、铸铁井盖等,为游客讲述这个地区的历史。“另外,我们还在研究如何将大䑩船拆下的木材进行升级再利用。”
对于最后两艘大䑩船的拆除,李国梁表示惋惜,他认为大䑩船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历史记忆,还有着丰富的艺术意义。“大䑩船曾是新加坡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外观亮眼,而且无需任何的设计图,由本地的福建匠人靠经验纯手工打造,船头独特的眼睛也有认路回航的平安寓意。”
延伸阅读
1950年代是驳船的全盛时期,新加坡河的驳船达3000多艘。不过,集装箱船的出现迅速取代了传统的驳船,加上1983年清河运动以及丹戎巴葛箱运码头的全面运作,河上的驳船数量锐减,船运活动也逐渐停止。
上个世纪,新加坡河是我国最主要的商贸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当时,货物由远洋的大货轮运到海上,再从海上的大货轮卸货到驳船,驳船的货物沿着新加坡河运到码头后,就会被苦力扛卸到两岸的仓库或货车里。
新加坡河的最后两艘大䑩船即将消失,人们在克拉码头再也见不到上世纪货运驳船的踪迹。
他也说,原本修复大䑩船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须要在木和木的缝隙塞满椰丝,再涂上桐油即可。“不过,克拉码头的这两艘大䑩船已经被忽略太久,木头腐烂就难以还原了,如今要换木材的话不仅很贵,也很难找到懂得修补的匠人。”
CQ @ Clarke Quay发言人说,他们与市区重建局、国家文物局、 公用事业局,以及旅游局等政府机构商讨保留位于克拉码头的两艘大䑩船的可行性。“经过全面的评估,这两艘大䑩船已经处于严重损坏的情况,如果保持目前的状态,很可能会对新加坡河造成环境风险。”
发言人指出,由于大䑩船年久失修,难以保存,当局并没有可以保留它们的方案。因此,CQ @ Clarke Quay正与有关当局合作,确保大䑩船能安全地从新加坡河移走,并把它们记录在档案中。
新加坡河驳船全盛时曾达3000多艘
《联合早报》记者星期二(6月27日)走访克拉码头时发现,目前只有一艘大䑩船还在拆卸过程中,另一艘已经被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