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从小结交失聪朋友,对手语感兴趣并关心聋人组织的王靖桐(24岁)上大学后决定参与义工社团,学习手语辅导失聪儿童。

与学生互相学习

初学手语时,受冠病疫情影响,三小时的手语课程都在线上举行。王靖桐坦言,有时候下课回宿舍后不太期待线上漫长的手语课程,但是手语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伴给予他动力,学习更多手势,方便与失聪人士沟通。

自从和失聪人士多交流后,王靖桐认识到听力障碍并不是限制,许多失聪人士依旧可以活出自己的风采。“他们还是可以在体育、音乐、学习、工作方面取得很优秀的成绩。人们只需要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多了解他们。”

每逢星期六早晨,王靖桐便会到兀兰民众俱乐部,与另一名合作同伴提供二对一的补习班,一起辅导失聪学生。除了教导课堂上的知识,两人也教学生算钱和找零的知识,时间管理和警惕欺诈等。

王靖桐说:“刚开始会有沟通上的困难,我们对手语还不是那么熟悉,所以经常需要学生放慢速度,或者用手指拼写沟通。渐渐地我们之间更有默契,学生也会教我们他们所知道的手势,有一种互相学习的感觉。”

想多做义工帮助其他人的他参与了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福利志愿服务社属下的聋人组织(Regular Service Project for the Deaf Community)。在两年里,他完成第一级和第二级新加坡手语课程,也担任兀兰补习中心的分区组长。

延伸阅读

王靖桐念小学时,在一次到访同学家的时候发现原来同学的父母是失聪人士。当时的他还未与失聪人士有过交流,看到同学的父母看电视时不开音量,令他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