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有助于我国未来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公园,要在方便人们使用公园的同时,也确保鸟类的生长。
国家公园局的研究显示,城市绿地如果面积较大、具有水体和半自然植被,可让更多种类的禽鸟生长。这是当局首次利用公民科学参与者收集的鸟类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之一。
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指的是由公众参与的科学研究。国家公园局从2015年起,招募公民志愿者参与公园的鸟类调查。志愿者接受辨认鸟类的基本培训后,会被分配到不同地点进行鸟类调查。当局根据2015年至2019年间,由超过1100多名志愿者收集的数据,针对影响城市绿地中禽鸟多样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延伸阅读
为配合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公园局和生物多样性圆桌会议(Biodiversity Roundtable)定本月27日及28日联合举办第12届生物多元节,在勿洛心动大厦(Heartbeat@Bedok)推出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
志愿者一共在64个地带勘查了384个地点,记录的禽鸟出没次数达到7万次,包括的禽类物种有184个。研究显示,本地的禽鸟多样性与城市绿地的形状、半自然植被和水体相关,会随之变化。
公众可参观各个自然社区、学校摊位、展览,也可以参加讲座、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艺术和工艺工作坊等。公园局也为生物多样性筹办专题讲座,要了解更多详情,可浏览https://fob.nparks.gov.sg/。
在空间形状规律、核心面积较大的绿地,如宏茂桥西园(Ang Mo Kio Town Garden West)发现的禽鸟种类更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边缘空间较少,气候差异小,以及人类干扰也相对少,对禽鸟而言是高质量栖息地。
公园局也同新邮政(SingPost)合作推出“新加坡极度濒危植物 - 新加坡淡水沼泽森林植物物种”邮票系列,介绍公园局物种复育计划包含的四个物种。其中,口红花(Aeschynanthus pulcher)、灰莉(Fagraea splendens)和蛇皮果(Salacca affinis)等植物都曾被认为已经在本地灭绝,但是后来却在义顺沼泽森林(Nee Soon Swamp Forest)重新被发现,反映出新加坡栖息地丰富并富复原力。
公园局与国大制作新加坡菌类指南
白鹭、苍鹭和翠鸟等肉食物种则更常出现在淡水区域,因为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生物。燕子也喜欢在开阔的淡水区域飞行,以便捕食更多昆虫。
另一方面,公园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制作了第一本新加坡菌类指南《A Guide to Macrofungi in Singapore》,介绍超过160种在本地发现的大型真菌,强调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