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强介绍说,我国50岁及以上人口,残障者占13.3%,每个医疗从业者基本都会在工作时遇到残障病患。因此,该工坊旨在培养医学生们面对残疾病患的同理心、责任心和沟通能力。

25岁的陈彦而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就医时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为了让医生们更理解残障者的不易,并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她与医学生好友创立了“对话残障者”工坊。

陈彦而告诉记者,配合世界家庭医生日,工坊想雇用更多视听及行动障碍之外,其他方面的残障者,以减轻社会对他们的误解,“但这对资金和人力都是一项挑战”。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家庭医学部门高级家庭顾问医生罗永强兼职副教授和蔡厝港综合诊疗所家庭医生李慜儿的推动下,“与残障者对话”工坊今年正式成为国大医学院修读家庭医学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陈彦而四岁起患上了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bilater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即使戴助听器也很难听清声音。她攻读护理专业学士学位后,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四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医学生。五人探讨后发现医学生缺乏与残障病患沟通的经验,于是在2020年成立了初具雏形的“与残障者对话(communications with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工坊。

工坊雇用听障、视障和行动受限的残障人士与学生交流,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诊疗。例如,学生可通过手语翻译员的陪同练习向听障者解释X光结果。工坊每年开展四次,每次三小时,一年可培训约300名学生。

参与过工坊的69名医学生的“对残障人态度的表格O”(Attitude Towards Disabled Persons Form O 简称ATDP-O)人均提升近10分,在满分120分的情况下达到了82分。罗永强总结道:“这说明医学生们对残障者接受度更高,更理解他们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