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公众偏离径道不仅罔顾自身安全,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对濒临绝种的动植物构成威胁。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的探访人数则从2021年的23万人次,下降至2022年的12万人次,与之前年均11万人次相去不远。
另外,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而且有些是夜行动物,包括马来穿山甲、懒猴和树蛙,因此当局没有在自然公园安装路灯,从晚上7时至隔天早上7时也不开放,避免影响动物的作息。
一旦接到公众迷路的通报,当局会要求对方发送照片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显示的位置,并劝请迷路者待在同一个地方,不要到处乱走,同时尽可能保留手机的电量。“我们也会向迷路者确认他们有没有受伤,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饮用水,再决定是否需要安排救护车。”
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访客人数在2022年冠病疫情后减少,但同年有280起访客在远足时偏离径道的个案,他们都接到警告和销案罚款。
规划路线了解地形 掌握急救知识
国家公园局管理全岛总面积超过450公顷的自然公园,以及四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中央集水地带自然保护区、拉柏多自然保护区和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公众偏离径道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公园局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2022年共有280起因访客在自然公园偏离指定径道,接到当局发出的警告和销案罚款。尽管这个数目比2021年的430起来得少,但仍然比疫情前的年均140起来得多。
由于公园局人员比较熟悉自然公园的情况,当局会与警方或民防的救援人员合作,通过迷失者提供的资料,确认所在位置,并通知警方最靠近的进出口,方便救援人员迅速展开行动。
自然公园没装路灯 晚间搜救难上加难
其中,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2022年的访客人次超过65万,比2021年的75万,足足少了10万。
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公园局人员会陪同救援团队到自然公园,帮忙指引方向。
为了避免迷路,卓悦歆建议公众与朋友结伴同行,或者在出发前先告知亲友,并时刻保持联络。“携带足够的饮用水,以及确保手机电量充足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就热爱野外探险的邱新成(40岁)也不建议公众选择指定径道以外的路线,因为当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地面陡峭或遇到野生动物等。
远足爱好者伍艺莹(41岁,内容创作者)也说,公众应尽量跟着指定的径道,不仅保护自身安全,也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
这些偏离径道的个案不全是在自然公园迷路,有些是公园局人员在执行任务或巡逻时,碰到公众未遵守指定径道。
为了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伍艺莹也会在远足途中与孩子们玩些游戏,让她们预想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趁机提醒她们应该如何应对,确保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懂得保持冷静和解决问题。
另外,很多未开发的远足区可能是旧甘榜,地面上可能覆盖着树叶等杂物,遮盖了井口或其他危险的地形。“有一些团体喜欢组织活动探索这些非常规路线,但如果有人受伤,组织者不一定具备急救知识,这是很危险的。”
救援人员从接到通报、确认位置到展开行动,往往耗费许多人力和时间。“在不同的情况下,救援时间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晚间搜救行动可说是难上加难。”
上个月便有两名男子结伴远足,在麦里芝蓄水池树林迷路。公园局接获其中一人的电话后,通过他发来的照片,确认两人所在的位置,将所掌握的资料告诉警方,警员在两个小时后寻获他们。
延伸阅读
邱新成也是脸书群组Singapore Hikers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远足前有必要规划好路线和了解地形,并准备急救包,同时穿透气的衣服,避免晒伤和蚊虫叮咬。
卓悦歆说,自然公园内都设有警示牌和栏杆,公众应跟着指定的径道探索公园。偏离径道走到野林深处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可能迷路、碰到树木坍塌或树枝断裂,或者遇到野生动物而受伤。
“自然公园在晚上完全伸手不见五指,不熟悉环境的人可能会迷失方向,并陷入更大的危险中,因此公众应在晚上7时前离开公园。”
卓悦歆曾在三四年前,陪同救援人员到一个自然公园救出一个迷路者,前后花了约三个小时。
带孩子远足 要做更多准备
卓悦歆说,野生动物一般只有被激怒或感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人,公众在徒步时应留意周围环境,并在安全的距离下观察野生动物,避免喂食或接近它们。
根据公园与树木法令,违例偏离径道者,若罪成,将面对最高2000元罚款。
远足前做充分准备 与朋友结伴同行
她经常带两个女儿一起远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带孩子远足和自己远足很不一样,需要准备的东西更多,例如零食和孩子的备用衣服等。”
若在自然公园迷路 可联系公园局或警方
保护区访客人次减少
公园局自然保护处副处长卓悦歆受访时说,一般上,公众若在自然公园迷路,可联系公园局或拨打警方热线。
远足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与朋友结伴同行、带足饮用水,以及确保手机电量充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