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抑制伊蚊数量的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已惠及13个市镇的100万名居民,调查显示,96%住在这些地点的受访民众对这项计划表示支持。

骨痛热症活跃区共22个

过去三年,我国共发生两次骨痛热症疫情大规模暴发:2020年共有超过3万5000起病例,32人死亡;2022年的病例超过3万2000起,19人病逝。

位于后港1道及罗弄阿苏的黑区累计病例最多,至今有153起,过去两周新增一起病例。武吉班让环路及日拉邦路黑区的累计病例有20起,但过去两周新增九起,是所有活跃区最多的。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星期一(5月8日)出席第七届新加坡国际骨痛热症工作坊致辞时说,因本地人口对骨痛热症的免疫力低、气候有利于蚊子滋生等因素,我国继续面临骨痛热症暴发的情况。

旨在抑制伊蚊数量的伊蚊绝育试验计划(Project Wolbachia)已惠及13个市镇的100万名居民,调查显示,96%住在这些地点的受访民众对这项计划表示支持。我国计划在未来几年,把伊蚊绝育计划扩大至更多地点。

“我们会继续监督疫苗的发展,作为新加坡多管齐下控制骨痛热症的方式之一。”

马炎庆说,我国批准使用一款疫苗,可有效保护曾感染骨痛热症的患者。不过,绝大部分人口未曾感染骨痛热症,所以疫苗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毒传播。

2016年推出的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已扩大至13个地点,其中包括勿洛、蔡厝港、后港与榜鹅,涵盖约30%的组屋以及9%的有地住宅,惠及超过100万名居民。

“今年骨痛热症病例激增的风险依然很高,截至本月5日,已通报2944起病例。即便当今骨痛热症所导致的风险低于1960年代,但我们的经验凸显了有必要持续努力抑制社区中的伊蚊数量。”

马炎庆也说,我国过去10年在新型病媒检测和控制工具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在全岛各地放置约7万个捕卵器(Gravitrap)来捕捉雌性伊蚊,从而探测伊蚊数量以及它们的滋生处。

环境局将继续从这些研究地点收集数据,加强部署策略。同时也会持续和企业伙伴合作开发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而培育更多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蚊,并加强释放这些雄蚊的能力,在未来几年大规模、具成本效益地推行这项试验计划。

继续监督疫苗发展

根据国家环境局文告,今年发现的388个骨痛热症活跃区中,约95%已脱离名单,目前有22个骨痛热症活跃区,其中六个属于出现至少10起病例的黑区。

截至本月5日,我国今年来共通报超过2900起骨痛热症病例,今年出现新一波传染高峰的风险相当高。目前骨痛热症活跃区有22个,传播最广的仍是第三型骨痛热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