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落高度越高,视线越容易被云层遮挡

3. 建筑物密度高,易遇见气流

若无法软着陆,“跳伞着落技术”(Parachute Landing Fall)也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着陆技巧,即先保持双腿与膝盖伸直,再从侧边着地,尽可能地将冲击力量分散到身体足够多的部位,以缓解硬着陆时带来的局部冲击,避免受重伤。

此外,降落地点周围的建筑物越密集,表演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比传统的训练场地,在高楼林立的组屋区跳伞,跳伞员更容易遇见气流,着陆的难度也会加大。

4. 降落地点窄又小,逆风着陆难上加难

即使是降落在相对空旷的政府大厦前大草地,红狮跳伞队也一度离最近的建筑物圣安德烈座堂仅30公尺!

领队的跳伞员会根据表演当天的风向,找到最安全的降落路线,其他人会依照领队选择的路线降落。其他队员在5000英尺的上空时张开降落伞,而领队跳伞员则在约3500英尺的上空才打开降落伞。也就是说,领队跳伞员更快下降,离地面最近,也最先感受到风向如何影响降落,因此,找寻最适合路线的责任就落在他身上。

2. 风向瞬息万变,领队须“近地”找风向

红狮跳伞队曾在2018年首次穿翼装滑翔天际,也是他们首次从1万2500英尺的高度降落,相当于1200多层楼高,这比此前一般的1万英尺高出许多。跳伞队伍在9000英尺至1万英尺的高度排列成菱形,然后在约4000英尺处开启降落伞。因为高度越高云也越多,所以对跳伞员来说,最大挑战是被云层遮挡视线,看不清降落地点。

在国庆庆典上硬着陆的三级准尉王劲翰便是使用了这个技巧。据高羿乐分析,三级准尉王劲翰似乎是在着陆前试图调整着陆位置,以避免和其他已经着陆的队员相撞,因此,他未能立即拉伞,而是选择了紧急着陆方式。

曾在军队担任上尉、拥有超过100次跳伞经验的叶伟文(32岁)在受访时说,着陆前若风势太强,或是风向突然改变,导致跳伞员来不及“刹车”,都有可能导致硬着陆。

那什么是硬着陆呢?曾担任红狮跳伞队领队、有上千次跳伞经验的高羿樂(46岁)受访时解释说,如果跳伞员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点和高度拉伞,及时“刹车”,跳伞员便能轻松地软着陆,反之,若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跳伞员以很快的速度冲向地面,着陆时有明显的力量冲击,便称为硬着陆。高羿乐说:“降落伞的前进速度为每小时15英里,硬着陆的跳伞员极有可能会摔骨折。”

跳伞,一项能让人类短暂摆脱地心引力、感受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的极限运动。这项并非任何人都能随意挑战的运动,是每年国庆庆典万众瞩目、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高空跳伞到底有多难、难在哪里?

红狮跳伞队一般降落在国庆庆典的主场地,比如滨海湾浮动舞台和政府大厦前大草场。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红狮跳伞队也在2020年国庆庆典首次走入邻里,降落在组屋区的大草地上。因为下降高度只有以往一半,跳伞队员跳出飞机后仅三秒就要开伞。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风向并决定降落路径,以确保不会不小心偏离目标,也需要迅速确认并避开高大的建筑物。

跳伞最理想的着陆方式是逆风,但对降落在主场地的红狮跳伞队来说,他们的着陆地点局限于滨海湾浮动舞台前的跑道,和政府大厦前与组屋区的大草地相比,这个场地更小且长,跳伞员可选择的降落方向受到更大局限,再加上四周又有高楼大厦环绕,风向不稳定,容易遇上气流,要找到理想的着陆方向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