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明也认为会馆必须为年轻人提供入会的动力,他说:“年轻人相对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入职后会面对不少的挑战,这方面会馆其实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创造机会让成功企业家跟年轻人分享经验和交流。有些年轻人想为社会服务但不知从何下手,会馆在这方面也可以帮上忙。”

毕业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公关顾问郭镇宇(29岁)主修当代中国研究,2020年加入金门会馆青年团。他说:“我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开始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我父母祖籍金门,我想寻根却不知道要如何进行,所以就找金门会馆帮忙,很自然就加入会馆。”

本地社团和会馆的成员和领导人年纪偏大,吸引年轻人加入是大家面对的共同挑战。一些会馆成立了青年团,成功吸引到杰出年轻人加入,为社团会馆注入新气象。

成立于1937年的张氏总会,现有约800名会员,青年团有40多人。张伟明(35岁)是一家营销公司老板,也是张氏总会青年团的数码创新组主任,负责设计青年团网站和管理社交媒体平台。张伟明在2017年受邀参加世界张氏总会第八届恳亲大会,从此跟会馆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的恳亲大会晚宴暨张氏总会成立80周年庆典在圣淘沙名胜世界宴会厅举行,有超过2000人出席,其中1200人为国外宗亲,是世界张氏总会历来规模最大的海外聚会。

张氏总会青年团的数码创新组主任张伟明(35岁)设立青年团英文网站,也重新设计青年团徽章及T恤。金门会馆29岁会员郭镇宇认为,会馆要跟上时代,让年轻人看到会馆有新的存在价值。

跟张伟明一样,郭镇宇并不知道原来本地有不少名人和商界领袖是金门人。他说:“我以前不熟悉本地华社历史,以为金门会馆只是一个小会馆,但其实金门会馆相当活跃。我发现原来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有不少会长出自金门会馆,这让我很惊讶。”

张伟明忆述:“那场活动场面盛大,让我大开眼界,非常难忘。原来外国有很多重要人物姓张,本地也有很多知名企业家姓张,令我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当时有一名年长会员邀请我加入青年团,我正好是国际青年商会会员,觉得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张氏总会发展,于是欣然答应。”

受疫情影响,金门会馆的寻根及其他实体活动在过去两年都没办法举行,但郭镇宇仍积极跟会馆保持联络,去年还帮忙秘书处准备线上会员大会的一些资料。会馆今年初也举行线上新会员欢迎会,有约40人出席。郭镇宇说:“很多新会员其实都很年轻,平均年龄才30多岁。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有机会跟蔡其生主席交流,对金门会馆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觉非常好。”

公关顾问加入会馆寻根

加入张氏总会后,张伟明发现总会没有青年团网站,也不活跃于社交媒体。他觉得本地年轻人较习惯使用英文,所以决定设计一个青年团英文网站。“我们采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来登记会员,做活动通告等。此外我重新设计了青年团徽章,采用较符合年轻人喜欢的简洁风格,也用这个徽章设计T恤,出席活动时我们都会穿上。”

郭镇宇认为,本地会馆早期是过番南来移民的落脚点,成立初衷是为漂洋过海的先辈们提供帮助,但这个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消失,要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就必须跟年轻人的生活有关,不然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他说:“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协助会馆变得更有趣,更符合当今时代,让年轻人看到会馆有新的存在价值。”

当时,金门会馆送了他两本特刊——《金门先贤录—新加坡篇》及《极目·远航》,给郭镇宇留下深刻印象。创立于1870年的金门会馆在2015年庆祝145周年时出版的《金门先贤录—新加坡篇》,着重介绍本地各领域的金门先贤事迹。2020年,金门会馆庆祝150周年出版的《极目·远航》历史图文集,则系统性地梳理金门社群在本地的发展史。郭镇宇说:“这两本特刊都做得非常精美。我在大学是做学术研究的,看得出编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找了很多历史文件及资料,做了深入研究。我读了十分感动,也帮我更了解金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