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慈暄目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和戏剧系的大四学生,在校园外,她也活跃于本地戏剧、写作、木偶制作等圈子。曾经不擅长的舞蹈和形体表达,现在也成了她表演风格的一大特色。
林慈暄非常重视创新,尤其在探索小众艺术和非传统舞台空间方面。她不惧将自己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的点子通过语言、肢体、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就算跳舞很烂,我知道只要坚持得够久,也可以为它赋予别样的意义。”
林慈暄当时的一个作品是与清洁工一起倒垃圾,她说,“我想告诉他们,我也和他们一样在疫情中挣扎,所以就让我们一同动起来!”
“总是努力成为舞蹈的对立面”。
“缺点都是不被认可的,但将它作为突破点去开辟新的道路,反而更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缺点经过转变也可成为优点。这在艺术和创作中尤为可贵,原创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因此,简历中看似有点叛逆的那句话,正是林慈暄时时提醒着自己,要勇于与缺点作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在冠病疫情期间,她也利用艺术创作来对抗自己的坏情绪,在牛车水和工业区进行空间即兴创作,与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物互动。“大家平时都在专业剧场里,很少真正注意到新加坡的街头,去发现牛车水与工业区的美。”
失败对于林慈暄来说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也教会她去了解自己不擅长的事。
24岁的林慈暄将这句话写在自己的简历上。看似古怪的描述,其实是她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座右铭。
林慈暄从小学习华族舞,但却发现自己无法达到华族舞所需的韵律及协调感,这曾使她陷入自我怀疑。一次参与学校音乐剧的演出,却偶然间为她打开了表演艺术的另一扇门——戏剧。
一次学校音乐剧演出却在偶然间为她打开了表演艺术的另一扇门——戏剧。她感慨道,“既然戏剧是我当时唯一拥有的,我便特别珍惜它,也一直坚持到现在。”
“难受的是,在那个年龄我对自己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别人能做得到,我做不到?是因为我的身体不够协调?还是自己不够自律?我很努力但就是见不到成果。”
林慈暄从小学习华族舞,但却发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和大多数舞者不太一样,无法达到华族舞所需的韵律及协调感,这曾使她陷入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