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华说:“虽然目击者将事发经过拍下来,有助大家了解案件始末,但我们还是应该立刻通报警方,寻求帮助。现场公众应该有人看到男子持着长刀在街上走动,当时就应该马上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并报警。”

3月14日,法迪勒涉嫌在万国广场挥武士刀砍过路车辆,过后还举刀企图砍人。(读者提供)

少数精神疾病会导致犯罪的案例,一般发生在犯罪者的精神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但通过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或治愈后,犯罪风险也随之降低。出现这类案例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患本身未能及时察觉自己的病况、家人没能提供必要的协助、发现患病但不及时就医等。

新加坡保安协会副会长吴靖华受访时也说,遇到类似情况,公众应立刻与攻击者保持距离,并报警求助。

本地同天发生三起持刀伤人案,三名嫌犯过后被安排接受心理评估,其中两人有精神病史,引发公众对嫌犯因精神疾病而干案的疑虑。心理卫生学院专家指出,接触过的精神病患仅少数有案底,患精神疾病的释囚及其家属应利用现有资源协助治疗。

若无法闪避时,公众可利用随身物品如雨伞、购物袋和手提包,作为抵挡对方攻击的盾牌。

秦妘洤说,公众遇上危险无法闪避时,可以借助随身物品等防身。(受访者提供)

提供防身课程的Kapap Academy联合创办人秦妘洤说,公众看到有人持危险武器时应马上躲避,与对方保持距离,不要与他对峙。

秦妘洤分析武士刀伤人案的视频时指出,现场公众的做法相当危险,当时路边两个人已看到男子在路中央持刀砍车却没闪避,仍站在附近的人行道交通灯前。当男子向他们走来并攻击印族男子时,印族男子尝试去制伏对方,这也很危险,一般公众不应这样做。

触爱综合家庭服务资深辅导员黎凤玲说,病患家属应该尽早掌握取得援助的渠道。必要时,可与家庭服务中心(FSC)或社区服务组织反馈病患情况。社区内也有针对精神病患家属成立的援助小组,与其他成员一起学习知识,互相支持。家属也应熟记求助热线以及告诉关系较好的邻居有关的情况,方便邻居在发现异常时能及时通知。

病患家属在关心病患时,应采取不批判、不质问的方式,用开放性问题关心对方的服药情况。懂得从日常生活起居了解对方的情况,观察对方的情绪是否过于高亢或低落;睡眠是否过多或过少等,要具体了解到对方的感受、行动,一旦察觉有异就要及时就医。

石清顺指出,在他接触过的精神病患中,仅少数曾犯案,而且所犯罪案未必与病情有关。“一个人的犯罪成因可能十分复杂,与他的社会背景、犯罪心态、成长环境、就业情况、个人性格,以及滥用药物都可能有关。”

针对精神疾病诱发犯罪的担忧,心理卫生学院司法精神科部门主任兼高级精神科顾问石清顺医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一名被告接受心理评估,并不代表他一定患上精神疾病或因此犯罪。若评估后发现被告患精神疾病,专家将进一步评估病情是否会影响被告当时的行为判断。

他指出,本地有些保安课程会教导公众如何识别潜在危机、甚至恐袭,课程也开放给公众,有兴趣者可报名参加。

洪荣乾医生也呼吁公众,不要以有色眼镜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大多数没有伤人的倾向。作为病患家属,也无须顾虑他人的眼光,或觉得于心不忍而错过及时就医的良机。

遇危险情况 可用随身物品防身

遇到危险情况,公众如果无法及时闪避,可利用随身物品如购物袋、雨伞和手提包等防身。

除了强制性治疗令等特定情况外,当局无权强制释囚定期到医院针对精神疾病复诊,因此病患与家人须主动利用身边资源协助治疗。

心理卫生学院司法精神科部门主任兼高级精神科顾问石清顺医生说:少数精神疾病会导致犯罪的案例,一般发生在犯罪者的精神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但通过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或治愈后,犯罪风险也随之降低。

心理卫生学院在2012年启动的法证心理社区服务计划(Forensic Psychiatry Community Service,简称FPCS),可为患精神疾病、情感障碍及焦虑症的释囚继续提供治疗与帮助。在一年内,病例管理人员及社工会协助释囚安排看诊,一旦对方缺席会及时跟进。社工陪伴释囚看诊,在对方有需要时可及时作出安排。释囚一年后也会转由心理卫生学院关怀小组继续提供协助,病情稳定的释囚则交由社区协助照顾,或与心理卫生学院一同管理。

辅导员:病患家属 应尽早掌握取得援助渠道

亚当路医药中心精神科医生洪荣乾说,有报道指万国弯挥刀砍人案的法迪勒在案发前吞下不明药物,或患上物质使用疾患(substance use disorder),也就是俗称的滥用药物,严重时可能让人精神错乱,出现妄想、幻觉等。不过,公众很难立刻区分出对方是否有危险,因此应立刻报警以保护自身安全。

本月14日发生的三起案件是:法迪勒(37岁)涉嫌在万国广场挥动武士刀,穆希布拉(33岁)涉嫌在女皇镇组屋持刀片割伤两名公众,吴友成(27岁)被指在武吉巴督组屋朝警员丢西瓜刀。其中法迪勒、穆希布拉都有精神病史,三人过后都接受心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