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购物袋收费,工人党议员严燕松(阿裕尼集选区)说,制定政策时须考虑国情,多数消费者须用塑料袋装垃圾。如果无法从超市取得足够的袋子,他们可能得自掏腰包购买,或更糟的是直接把垃圾扔入垃圾槽。

每年排放至少2万5000公吨温室气体的设施都得缴纳碳税,包括发电厂和大型制造商,预计这会造成水电费上涨。政府计划通过水电费回扣等方式,减轻这类额外开销对公众造成的负担,细节明年公布。

在转型的当儿,陈立峰关注政府如何协助石油化工领域绿化,以及是否会继续吸引这些企业来到本地,或保留本地的石油化工企业。

工人党议员陈立峰(后港区)认为,新加坡人虽然得因碳税上调暂时承担更高费用,但是待新加坡成功转型,冲击就会相应减少。只是现阶段,他希望政府能说明,除了水电费回扣外,还会给予家庭哪些援助。

穆仁理(武吉巴督区)说,一些起步公司投入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大有可为,但由于规模小,难以吸引碳信用资助。他建议,政府机构与这些公司合作,助它们打响知名度,让它们可以打入区域或国际市场,有机会承接大的减排项目,成为国际碳信用产业链的一部分。

碳税将从后年起分阶段上调,从目前的每公吨温室气体5元,调高至2024年和2025年的25元,目标是到2030年增至50元至80元。

他认为,我国的绿色转型刚起步,不应该过早切断与“褐色经济”的链接,何况一个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仍须用到石油化学制品,包括制造太阳能板、电池等。

他说,在支持我国推动绿化的同时,他担心这会对中低收入家庭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希望政府能在过渡期给予援助。

新加坡正处于转型成为绿色经济的阵痛期,政府将通过提高碳税,让企业清楚须为影响环境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过,有议员关注这笔费用最终得由消费者承担,进一步加剧生活费上涨的压力,因此促请政府在过渡期提供援助。

在碳税课题上,也有议员就碳信用提出看法。碳税调涨后,须缴税的企业可以购买高质量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来抵消最多5%的排放量。这意味着企业能通过资助一些减排项目,例如树林保育计划,来抵消部分碳税。

另一方面,国家环境局今年1月宣布,拟从明年上半年起,推行购物袋收费制,每个袋子的最低收费介于5分至1角。

昨天是政府财政政策辩论第二天,议员黄文鸿(蔡厝港集选区)参与辩论时说:“碳税调整后,企业会面对转型的压力,但是转型的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导致生活开销上升。加上通货膨胀,以及因疫情对物流运输造成干扰,普通家庭得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以政策进行干预,目的应该是鼓励人们改变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不是使得大家想方设法逃避惩罚措施。与其收费,环境局是否可考虑要大型超市给不索取塑料袋的公众折扣作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