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同时接受胰肾移植的患者以一型糖尿病患占多数,但医学界近年发现,这类手术也对一些需要注射胰岛素的二型糖尿病患有益。

本地完成五宗胰肾移植手术

刘礼平(50岁,冷气技师)是本地首名,也是至今唯一完成胰肾双器官移植手术的二型糖尿病患。他27岁患糖尿病,因为工作压力和饮食习惯不佳,40多岁时肾脏衰竭,2014年开始洗肾。

他受访时说,他年少时喜欢踢足球和参加户外活动,但得了糖尿病后无法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运动时如果血糖骤降,严重的话会失去意识。他每天得在用餐前注射胰岛素,一天四次。

经过九年的试点计划,胰腺移植正式被列入全国计划,让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唯一提供全国胰腺移植手术的国家。

颜慧俐以肾脏为例解释,肾脏的主要作用是助身体排除毒素,但也有排尿的功能。肾病患者需要洗肾不代表肾脏失去所有功能,有时只是因为不能排毒。

要符合移植条件,病患年龄不能超过5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不超过28,得靠注射胰岛素控制糖尿病,而且不能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癌症等。若病患同时也要移植肾脏,则须是在洗肾。

胰肾移植病患保留原有器官

他受访时坦言,刚开始不了解糖尿病的严重性,所以没有好好控制。那时还年轻没有忌口,患病后仍喝汽水和吃榴梿等高糖分的食物。

五名病患等候器官的时间介于三个月至约两年,目前等候同时移植胰腺和肾脏的病患有四人。

一型糖尿病是因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引发的;二型糖尿病则因患者不能利用胰岛素把血糖转化为能量,两者都会导致血糖飙升。糖尿病又与肾衰竭息息相关,在本地,每新增三名洗肾患者,就有两人患糖尿病。

团队会先决定哪些病患适合接受手术,再把他们列入等候名单,并负责在手术前后照料病患,服务对象是新加坡公民和本地永久居民。计划实行的首两年里,所有的手术都将在国大医院进行,卫生部会在两年后检讨计划的成效。

刘礼平的医药费约为8万元,扣除津贴和保健储蓄后得支付5000多元。

他说,当得知有适合的器官时,他当下就决定接受手术,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手术后三个月,他明显感受到“生活变得不一样”,不用再打胰岛素和洗肾。他现在最希望能看着三个孩子成家立业,也想在疫情之后去旅行。

两家医院昨天共同召开记者会介绍这项全国计划。张和义指出,胰腺移植成为主流服务意味着它将是一项永久的服务,更多病患能从中受益,包括国大和中央医院以外的病患。

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肝脏和胰腺移植计划顾问医生邦尼(Glenn Bonney)副教授解释,原有器官都还活着,只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摘除会对病患带来风险,所以他们选择加入新器官。

感激捐赠者与家属 让病患重获新生

虽然糖尿病多年来控制得当,不过他的病情仍在2019年恶化。他说,之前完全没有症状,是一次接受尿液检测时才被诊断患上末期肾病。

另一名病患哈林(39岁,Halim Anuwar,救护车司机)是全国胰腺移植计划今年4月正式成立后,首名通过计划完成胰肾双器官移植的病患。他18岁确诊一型糖尿病,两年前患上末期肾病。

对长期患有糖尿病和肾衰竭的刘礼平来说,2019年4月15日是他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那一天,他接受了胰腺和肾脏移植手术,治愈了多年来的病痛。

卫生部今年4月批准成立全国胰腺移植计划(National Pancreas Transplant Programme),医疗团队由来自国立大学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医疗人员组成。

直到得开始洗肾时,他深刻感受到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不方便,每周三次得到洗肾中心,不能像以往一样加班多赚点钱养家,甚至连每天喝多少水都得小心控制。

新加坡是在2012年展开全国胰腺移植试点计划,首宗移植手术同年9月完成。本地至今有五起胰腺移植病例,其中四人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一人患二型糖尿病,除了胰腺他们也同时移植了肾脏。

手术前,他每晚得在家进行九个小时的腹膜透析洗肾。他说,因为得赶在晚上8时前到家,所以不能像过去一样轮班,得固定做早班,晚上也无法安排任何活动。

张和义说,同时移植两个器官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生活素质和延长寿命。糖尿病末期肾病患者,若不进行任何器官移植,五年存活率仅为38%,移植胰肾可将存活率提高至九成。

本地首名胰肾移植二型糖尿病患 为改变生活接受手术

要符合移植条件,病患年龄不能超过55岁,身体质量指数不超过28,得靠注射胰岛素控制糖尿病,而且不能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癌症等。

年轻患病没忌口 病情加重才后悔

所有五名胰肾移植病患在接受新器官时并未摘除原有器官,换言之,他们在手术后都拥有两个胰腺和三个肾脏。

等了一年半后,哈林今年7月接受了遗体移植手术。他说:“很感激捐赠者和捐赠者家属,因为他们愿意捐出器官,才让像我这样的病患重获新生。”

出任全国胰腺移植计划主任的是国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肾脏和胰腺移植计划高级顾问医生张和义副教授,副主任则由中央医院泌尿科高级顾问医生颜慧俐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