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去年有104起不良反应报告与辅助保健品有关,其中41起是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的产品引起的过敏反应,例如红疹和瘙痒。

另有13起关于肝脏不良反应的报告,与含多种成分的辅助保健品有关,当中多数病患已康复,或正在康复中。

卫生科学局也发现三款添加未经申报成分的产品,其中两款是含有违禁成分西布曲明(sibutramine)的减肥产品Freaky Fitz和Clinic K,服用后会出现心悸、失眠和幻觉。

根据卫生科学局发布的2020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接获最多不良反应报告的药类,依序为非类固醇消炎药(22.7%)、抗生素(19%)以及止痛药和退烧药(9.5%)。

服药后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54%)、全身水肿和严重过敏反应(16.6%)以及呼吸系统疾病(5.7%)。但卫生科学局强调,多数情况并不严重,例如红疹、眼眶水肿、恶心呕吐等。

辅助保健品去年有104起不良反应报告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绝大部分是西药,占99.5%。其余0.5%是包括中成药、传统药物和化妆品在内的辅助保健品。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生素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coamoxiclav)居首,占总案例约7%。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细胞损害和黄疸症,严重者甚至可引发导致皮肤溃烂的史蒂芬强森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和毒性表皮溶解症。

另一款产品“茏胆草清血解毒药”声称可治疗湿疹、疲劳和关节炎,实则含有类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和抗敏药扑尔敏(chlorpheniramine)。

常见的消炎药成分布洛芬(ibuprofen)和止痛药成分扑热息痛(paracetamol)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