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宝莲指出,多数非居民新娘已不再是一些人刻板印象中的“典型”外籍新娘,即来自邻国贫困乡村的低学历女子。如今,跨国夫妻在工作和学府中认识彼此,也意味多数外籍配偶与公民配偶有相等学历和地位。
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首次在网站发布的公民和非居民婚姻数据,前年结为连理的公民和非居民夫妻中,非居民新娘的婚姻占72%,比2000年的79%少。
新加坡公民与非居民结婚的总数过去20年增加近三成,但嫁来本地的非居民外籍新娘人数和比率已减少,她们的年龄比过去更大,学历也更高,反映跨国夫妻人口特征的转变。
数据也显示,非居民配偶无论是新娘或新郎,大多来自亚洲。最新公布的数据,没有公民配偶的年龄、教育程度等资料。
至于跨国夫妻人口特征的转变,是否意味这个群体的婚姻关系会更趋于稳定,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言人说,该部门并没有关于外籍配偶遭受家暴的数据。
“研究显示,婚姻若涉及年龄很小的配偶,较容易因经济压力引发冲突。如今,非居民新娘和新郎的年龄,同他们的公民配偶相去不远,多数也有中学后及更高学历……这意味他们结婚时已颇为成熟,也更可能找到良好工作,减少婚后面对财务问题的可能。”
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首次在网站发布的公民和非居民婚姻数据,前年结合的公民和非居民夫妻,涉及非居民新娘的婚姻占72%,比2000年的79%少。
发言人强调,公民和非居民配偶仍面对文化差异等状况。“无论跨国夫妻教育程度或年龄,我们鼓励他们参加跨国家庭辅助项目,为婚姻奠定稳固基础。”
针对跨国夫妻人口特征的转变,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这相信同我国社会越来越国际化,以及跨国就业和旅游趋势上升有关,不少外籍人士也来本地工作和求学。这些因素都让本地人更可能和外籍配偶相识,并共结连理。
学历方面,前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非居民新娘拥有中学后教育学历,包括高中或大学学历,这比20年前的约三分之一,明显增多。
我国前年有2万2165对婚姻的其中一方是公民。当中,公民和非居民跨国婚姻有6153对,占前年我国公民婚姻总数超过四分之一。如果加上公民与永久居民的婚姻,前年则有8105对公民与非公民配偶结为夫妻,占同年公民婚姻总数约36%。
前年,约六成的非居民新娘年龄介于25岁至34岁,比20年前的53%多。但年龄不到25岁的非居民新娘比率,则从20年前的36%,大减至前年的12%。
另一方面,本地的非居民新郎人数过去20年有所增加。前年的公民与非居民婚姻当中,另一半是非居民新郎的有28%,这个比率比20年前的21%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