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担心老家的亲人挂念,李女士不愿多谈家乡的事。

“诊断后援助服务采用积极介入的态度,传授失智症相关知识,主要的目的涵盖多方面,其中之一是让看护人和患者了解目前有哪些针对性援助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寻适合自己的服务。”

根据患者的需求,并通过一年的家访和电话跟进,社工会记录患者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爱好、日常活动、生活背景、健康、经济状况,甚至临终安排,之后再整理资料,为患者规划最贴切、又具持续性的计划。

“我年纪这么大,患上失智症,谁还会继续雇用我?加上记忆力逐渐衰退,我很害怕有一天出门后,就记不起回家的路。”

失智症协会希望2023年前帮助2700名患者及看护者

由连氏基金拨款260万元、连同新加坡失智症协会推出的诊断后援助服务(Post Diagnostic Support),主要帮助失智症患者,根据他们的个别需求制定长久护理计划。

也通常是在问题显现之后,病患及家庭才会被转介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组织,例如行为管理中心或社区精神健康服务机构等。

失智症意味着李女士10多年来的独立生活,可能一夕之间被打破,而她也不麻烦看护者——她的堂弟。经由医院介绍,她决定加入新的援助计划,由专业社工帮助她规划日后的生活。

我国400多万名居民中,约8万人患有失智症,预计2030年会增加至13万到14万,失智症协会希望至2023年,能帮助到1400名失智症患者及1300名看护者。

陈笃生医院老年病学科高级顾问医生李娜(Noorhazlina Binte Ali)早前在记者会上指出,目前针对失智症患者与看护者的援助服务,大多注重解决已浮现的问题和危机,例如失智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暴躁行为,或者看护者承受的压力。

对于李女士当前和未来的个人需求与顾虑,失智症协会资深社工李佩芬透露,李女士的关键安排在于日后的住宿问题。

服务团队目前包括五名来自失智症协会的跨学科人员,当中包含社工、护士、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等。

这项服务目前处于达四年的试验阶段,自去年6月与10月分别在邱德拔医院和陈笃生医院推出以来,至今共186名失智症患者参与。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预计将在今年11月加入。

失智症协会关护者援助中心的主管陈友伟强调,诊断后援助服务不是要复制现有的援助服务,而是一种补足。

失智症人士被确诊后,医生会尽早转介适合的病患免费加入诊断后援助服务,安排失智症协会的专业社工深入了解病患。

“身为永久居民,李女士在这里的家属不多,能享有的医疗津贴也少,因此我们正在了解她对于返乡疗养的意见。”

诊断后援助服务采用积极介入的态度,传授失智症相关知识,主要的目的涵盖多方面,其中之一是让看护人和患者了解目前有哪些针对性援助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寻适合自己的服务。

——失智症协会关护者援助中心主管陈友伟

相比之下,诊断后援助服务注重尽早介入并提供援助,通过教育、仔细规划、互助支援等方面,减少实际或精神压力等问题发生,也为失智症人士和看护人做好准备,让他们在未来有能力面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去年8月被诊断患上轻微失智症之前,独居的李女士(77岁)还在佛堂打工。现在她生病了,最担心的是未来的医药费和起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