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认为,日韩这对美国两大盟友关系紧张对中国来说是可抓住、获益的地缘政治机遇。长远而言,在美国缺位的情况下,中国或考虑作为“稳定剂”介入其中,以改变整个地区的关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在昨天(9月21日)举行的新加坡峰会分组讨论上,谈到东北亚关系时提出了上述观点。他说,东北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东南亚国家高出许多,经济更加发达,但他们的关系却出了问题。相比之下,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南亚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却是欧盟以外最成功的区域组织。
东北亚经济发展虽优于东南亚,政治上却不如东南亚各国联系紧密,至今没有出现类似亚细安这样的政治组织,东南亚十国在这一点上取得的成功,值得东北亚各国学习借鉴。
今年7月初,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到韩国的三种半导体产业原材料加强管制,导致两国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并不断发酵。日本上月2日决定将韩国从获得贸易便利的“白名单”除名,随后韩国也采取反制措施,将日本从出口管理优待措施名单中除名。
东北亚关系中,除了日韩外,中日两国最近也波折不断。今年6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将赴日本大阪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但习近平到日本并没有进行国事访问,也未如先前预计的那样与天皇会面。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不满日本配合美国制裁华为的结果。据《明报》上月报道,习近平计划派遣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下月22日举行的日本新天皇即位仪式。
李在胜还强调,两国的对话过程不要“雄心太大”,可从小型双边对话入手,从具体问题开始。
马凯硕赞同李在胜对日韩两国领导人的分析,认为两人“个性不同”,但更长期的问题是,日韩都是美国盟友,在如今“美国为先”的政策下,美国逐渐淡出从前扮演的“稳定器”角色,韩日需要自己去解决和协调两国问题。不过,由于美国不再发挥“稳定器”作用,也可能使日韩觉醒到他们必须与对方妥协,这过程必定是困难的,但隐藏着一个机会。马凯硕认为,在多极世界中,看待日韩问题不应局限于两国,而应以全球发展趋势的眼光,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理解。
在半小时的讨论中,高丽大学国际政治经济教授李在胜首先用“四季”来形容日韩关系,称两国在经历了“春”、短暂的“夏”,“秋”以后,正进入了异常漫长的冬季,并在演变为“冰川时代”。他进一步说,日韩来说,民族主义就像“类固醇”,注射后领导人的支持度会得到提升,但长期依赖“类固醇”却对两国关系不利。李在胜认为,日韩关系的恶化原因在于两国领导人在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有很大不同,容易引起冲突,另外也受到了日韩民族主义影响。他说,两国关系时需要“镇定剂”,而不是“类固醇”。
在谈到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关系时,李在胜以朝核问题为例,认为这不是双边解决的问题,而需要多边解决,中美日韩都应参与其中。《日经新闻》一项针对中美关系对日本影响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应和亚洲各国保持多边关系,而不是仅限于和美国,只有8%的日本人支持国家独立发展,13%的人希望保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