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参加由其他患者举办的活动、目睹他们站在台上说话,是深具启发的体验。我们视彼此为普通人,而不是需要帮助的病人。”
参加Resilience Collective活动的王美香(40岁,朋辈支援专家)说:“我不单只是参与者,而是积极的贡献者,大家在交流中脑力激荡,提出建议帮助彼此康复,并非只是‘从上至下’。在这里,每个人平起平坐,没有偏见也不会先入为主,让大家愿意自由分享。”
这家慈善机构获得心理卫生学院、国家福利理事会和护联中心的支持。
参与活动的患者也能提出意见或自发策划活动,甚至还能受训成为协调员,并在专人的协助下,带领其他患者进行活动。组织内一些职员也是心理疾病患者。
如今,她也将回馈成为其中一个工作坊的协调员,为其他患者提供支持。
2003年患上严重抑郁症的邓兆蕙(41岁)当时从医学院毕业,最终因心理疾病而没继续当医生。如今她在Resilience Collective任职经理,负责策划活动。
前医生以亲身经历 为患者策划活动
Resilience Collective执行董事吴雪丽(55岁)指出,他们希望能授权于病患,让病患和医疗、辅导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创活动,过程中病患有平台发声并帮助他人,对康复也有所帮助。
想要更了解这家慈善组织的公众,可电邮contactus@resilience.org.sg
该慈善组织将通过举办工作坊、小组讨论会和社区活动等,多方面帮助患者康复,包括指导病患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如何面对康复过程的挑战等。
谢福华受访时说,患者之间能更好了解彼此的处境及互相学习。当患者能更自在地“做回自己”时,也能逐渐建立信心。
身为过来人,邓兆蕙能更理解患者的心情和经历,也可根据患者的需求策划活动。
心理疾病患者的经历,可被视为“资产”而非负担。新成立的慈善组织Resilience Collective,着重让心理疾病患者策划和领导各种计划,通过亲身经历更好地帮助其他心理病患。
去年成立的Resilience Collective上周六正式推介,主席谢福华是国家福利理事会前会长,他也曾创办与心理疾病相关的组织“照顾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