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水源部下来将就此课题举办更多业者和公共咨询活动。

电子产品制造和进口商未来须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负责回收在本地市场上售卖的电子产品,公众也可通过更便捷的回收管道,处理废置不用的各类电子产品,共同打造本地电子垃圾再循环的生态环境。

昨天参与咨询活动者均同意,在加强公众教育的同时,本地电子垃圾再循环率也急需一套监管系统来推进。

马善高受访时指出,本地在这方面起步稍晚,有机会借鉴他国经验。他说:“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如何更好地在本地落实这个做法,以什么规模进行……刚开始业者需要时间适应转变,小型业者的回收目标也可能要设得低一点,不过,大多业者对这个模式都已有所听闻,推行难度应该不大。”

不过,业者在打造回收管道和系统时需投入不小的成本,因此她认为,政府在这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可帮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业者。

对此,马善高强调,这群非正规业者将继续存在,但他们有必要提升技能和加强运用科技,才能从电子垃圾中提取更多资源。

电视机和音响等是本地旧货商常回收的电子产品。由于一些旧货商缺乏条件,只选取部分较有价值的零件再循环,无法提高资源回收率。

政府接下来会推出一套电子垃圾监管系统,相关制造和进口商须达到预设的回收目标,同时也要能确保把电子垃圾交给正规业者善后处理和再循环。

马善高说:“我们需要严肃对待电子垃圾再循环的课题……但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先让监管系统逐渐成形。”

据了解,瑞典、丹麦和韩国等多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个做法。其中,丹麦2014年的电子垃圾回收率高达七成。

旧货商等须提升技能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宣布,政府接下来会推出一套电子垃圾监管系统,相关制造和进口商须达到预设的回收目标,同时也要能确保把电子垃圾交给正规业者善后处理和再循环。

富士施乐(Fuji Xerox)亚太区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梁禗殷受访时说,EPR模式能鼓励业者朝主打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去思考,也可借此改善产品设计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有业者认为,监管系统出台后,对废铁买卖商和旧货商这类非正规回收业者会造成较大影响。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昨天(2月1日)在一项针对电子垃圾的公共咨询活动上做出上述宣布。

为鼓励业者积极有效地配合EPR监管系统,政府会考虑给予奖励,但也不排除以罚款的形式,惩罚无法达标的业者。

环境及水源部和国家环境局在研究了中日韩三国、德国、瑞典和美国纽约等地的电子垃圾管理系统后,决定在电子产品制造和进口业者方面多下功夫,选用“制造商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的监管模式。

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加坡人平均每人每年丢弃约11公斤电子垃圾,等同约73部手机的重量。环境局之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妥善处理电子垃圾的意识较欠缺,约六成公众不知道或不清楚如何做到电子垃圾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