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会课题涵盖考古、保留建筑、文化遗产教育和社区联系等。前晚的活动是文物局举办的第五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会。

国家文物局就拟定本地首个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Heritage Plan),前晚在土生文化馆举办一场题为“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话会,20多名来自表演艺术、教育和学术,以及餐饮业的参与者,有不少表达了上述看法。

“要让年轻人从小了解本地文化遗产,就应在学校活动和日常教学中,更有意识融入这方面的元素,以趣味和生活化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喜爱,他们才会认同保存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亚当路小贩中心经营椰浆饭档口的第二代小贩马力克(Malique Hassan,45岁)建议,要推动小贩文化的传承,除了向年轻人传授厨艺,也应培训他们经营档口的窍门。

“如果年轻人掌握如何有效率地准备食材及账目管理等技能,或有助他们较长久地经营档口。”

文物局从去年9月至今展开了23场对话会,参与对话的文史爱好者、学者、艺术从业员、学生及民众等,至今超过500人。

参与前晚对话的猴纸剧坊艺术总监何家伟(48岁)受访时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固然很重要,却不能只是停留在记录和学术探讨的层面。

文物局在接下来直至9月,将举办多场对话会,过后还会进行公共咨询活动。民众的反馈将作为拟定文化遗产计划时的参考。

文化遗产计划明年1月可公布,它将对未来五年发展提出建议,此后每五年将进行检讨。

何家伟常与学府合作,引导学生欣赏布袋戏。“新世代的孩子并非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而是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缺乏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布袋戏来说,很多孩童一看到就很感兴趣,倒是一些家长觉得乏味,没有积极鼓励孩子去探索。”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上个月宣布,政府将同国人携手拟定文化遗产计划,对本地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具规划的保存及发扬,同时放眼2030年及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本地小贩文化、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等,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建构国人独特身份认同。

关心本土文化传承的民众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研究,必须和教育工作相辅相成,让年轻人从小在心中“根植”一份对它的热爱,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