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是新移民积极参与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这个分校的宗旨是建立反映马来西亚多元种族人口结构的校园。尽管这所大学努力实现多元化,但学生仍然以华族为主。这延续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对外接触主要惠及马来西亚人口中的特定群体。
尽管新移民带来了经济利益,但是他们的人数增长也并非不带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家园计划引发人们对富裕的中国申请者涌入可能推高房价的担忧,使马来西亚人越来越买不起房子。几位内阁部长2023年12月驳斥反对党的说法,否认第二家园计划的中国参与者自动获得永久居留权。国民登记局2023年8月则驳斥有关约5万4000名中国公民正申请马来西亚公民权,以成为民主行动党选民的指控。这些争议显示,一些人担心新移民的到来,可能改变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政治版图。
人们也对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更广泛经济影响产生类似担忧。尽管中国投资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但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大型企业的涌入可能会刺激不均衡的增长,不利于马来西亚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已十分吃力。此外,由于共同的文化纽带,以及在贸易、制造业及房地产等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马来西亚华族经常成为中国投资的中介,这加深了华族从这些经济活动获得不对称利益的说法。人们因此始终认为,中国的经济存在对马来西亚华族群体更有利。
延伸阅读
这些新近抵达的中国移民大多持短期旅游签证、学习签证,或长期的第二家园计划来到马来西亚。据《金融时报》报道,目前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公民可能超过15万人,高于2022年的8万2000人。不过,由于马来西亚移民政策严格,因此很少有中国公民获得永久居留权,即使是与马来西亚公民结婚的中国人也是如此。
原载研究院11月6日电子刊物Fulcrum。苏俊翔译。
英文原题:Xin Yimin in Malay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例如,马中2023年达成免签协议让中国游客激增,成为刺激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及时雨。冠病疫情结束后,在马来西亚攻读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人数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修改后的“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MM2H)也使中国申请者倍增。除了这些群体,新移民的另一个关键群体包括参与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外派中国人。
虽然新移民为马来西亚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但他们的日益壮大也引发人们对种族间的社会经济鸿沟可能扩大的担忧。人们也担心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力,可能会不成比例地惠及某些群体,尤其是与中国有牢固文化或商业联系的群体。为了缓解这些担忧,北京必须努力确保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关系互利互惠、包容各方,带来的经济增长惠及所有马来西亚人,而不是少数人。
这就是“新移民”一词难以被简单归类的原因。这些群体被统称为“新移民”,但他们并不符合传统的移民定义。学术界目前对这个词的定义仍然很宽泛,也尚未根据新移民的逗留时间、人口结构或社会经济地位对他们分类。目前,“新移民”是个总称,涵盖工人、学生、陪读妈妈、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参与者,以及与当地人结婚的中国公民。
被称为“新移民”的新一波中国移民,是复兴中国的重要群体,也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虽然这些移民为马来西亚带来投资、技能和专业知识,但他们的人数日益增多,也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经济鸿沟的担忧,尤其是种族之间的鸿沟。
与19世纪的中国移民不同,当前的新移民不太可能在马来西亚永久定居。前几代中国人逃离战乱不断的祖国到马来西亚讨生活;新移民离开中国时,中国已是经济强国,并积极为马来西亚的转型作出贡献。例如一些新移民在东海岸铁路等重大项目中担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华为和吉利等中国企业巨头高管则推动马来西亚向工业4.0(制造业数码化和自动化)转型。此外,中国游客和学生的涌入,也对振兴马来西亚的旅游和高等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张添财(Peter T. C. Chang)博士是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客座研究员、吉隆坡马中友好协会研究员。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2024年9月访问中国,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这种长期不断加深的关系带来的一项关键成果,是民间交流的增加,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公民涌入马来西亚。
此外,文化融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人们担心中国公民可能形成孤立社区,而不是融入马来西亚社会。这种担忧在森林城市等项目中显而易见,富裕的中国居民住在专属飞地,并与广大民众隔绝。这加深了人们对种族之间的社会经济鸿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