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随着年轻选民人数增加,社交媒体在本届大选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各政党候选人已在社交媒体展开排山倒海的宣传攻势,各政党的造势活动也同步在社交媒体直播。

年轻选民缺乏政治立场 投票或受家人朋友影响

有分析认为,能够善用社交媒体的政党和候选人,将在本届大选占更大优势。

陈承杰也认为,年轻人缺乏明确政治立场,投票时可能受到家人的影响。“他们会参考家中长辈的选择,家人和朋友也可动员年轻选民出来投票。”

谢癸铨认为,年轻人对政治的态度冷淡,跟马国的教育环境有关。

马国民调机构默迪卡中心去年针对18岁至30岁青年进行的“全国青年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者认为政治和政府很复杂,他们无法真正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66%的受访者也认为,政府官员和政治人物不关心青年的想法。

“年轻人不受鼓励参与跟政治有关的讨论,就算在校园内,大学生也要避免谈政治,否则可能面对处分。政治一直以来被视为敏感课题。”

来临全国大选,年轻选民会否投票与如何做出选择,都还是未知数。

默迪卡中心研究经理陈承杰向本报分析,年轻选民是各大政党想拉拢的对象,但由于他们对政治不热衷、投票倾向没有先例可参考,因此政党无从下手。

至于年轻人的投票率,谢癸铨并不完全悲观;他认为不是所有年轻选民都对政治感到麻木。

马来西亚落实18岁以上自动登记选民制后,年轻选民被视为第15届全国大选的潜在“造王者”。不过,由于年轻选民的投票倾向不明朗,因此也成了本届大选最难掌控的变数。

社媒在大选影响力扩大

谢癸铨告诉《联合早报》,像自己一样关心政治发展的年轻人不多。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国家政局的理解有限。“比如说,他们可能听过‘喜来登事件’,但未必能讲出事件的来龙去脉。他们可能知道几个关键政治人物,但掌握的资讯不多。”

马国这一届大选的选民人数达2117万人,较上届大选大幅增加约40%。

但他说,随着投票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教育环境和人们的思维也须作出调整,以鼓励年轻人关心国家局势和政治发展。

他说:“可以肯定的是,年轻人所关心的课题和大多数选民不一样。他们比较关心有趣的、切身的课题,比如就业机会和网络速度等,也可能会关注政治网红。”

由此可见,年轻选民有能力左右选情。不过,马国大部分年轻人对政治的认识不深,对国家课题的兴趣也不大。

今年24岁的谢癸铨是提倡民主的非政府组织“群议社”社员,他刚从大学毕业,经常在当地媒体和网站发表时政评论。

今年3月举行的柔佛州选举是18岁投票政策落实后的第一场选举,但当时年轻选民的投票率偏低,选票也相当分散。

“这次大选,有一些政治网红靠社交媒体营销和包装自己,却没有把政策讲清楚。我不认为他们能获得年轻人的支持。”

谢癸铨认为,虽然年轻人大多从社交媒体获取资讯,但也有不少人质疑网上的内容,不见得会照单全收。

符合投票资格的选民当中,有半数40岁以下。其中,18岁至20岁有139万人,占选民总人数6.58%;21岁至29岁约461万人,占21.79%;31岁至39岁则有468万人,占22.10%。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动荡,年轻人其实可分为两大类:一些人确实对政治无感或放弃,但也激起一些人的政治意识。这些年轻人期盼能通过手中一票为国家带来新的可能性,跳脱过去几十年来的政治模式。”